。
然后斐蓁很是兴奋的转头看向了庞统。
庞统眯着眼,捏着胡须,沉吟了一下,『嗯……虽说这推论有些牵强……』然后看着斐蓁可怜巴巴的眼神,『好吧,也算是不错了……』
斐蓁哈哈笑了笑,旋即意识到庞统只是说『也算不错』,那就是还有错的地方,并不是很好,于是在高兴之余,又开始琢磨起来,究竟是自己哪里疏忽了?
斐蓁左看看庞统,右瞧瞧荀攸,心中不由得想起了斐潜来。
若是父亲大人在此,我现在是不是就可以轻松快乐的去玩耍了?
啊呀,这父亲大人也真是,我都扒拉着手指头,一天天算着,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盼回来了,结果还去了河东……
父亲大人什么时候才回来啊?
我要不要再给父亲大人写封信?
哎呀,真是烦恼啊!
……
……
斐潜在河东,丝毫没有回关中的意思。
斐潜的战略目标其实真的很简单。
大汉要走出去,要摆脱原本的禁锢,那么长安城就是需要最先做出改变的典范。
斐潜没有在长安大肆修葺城墙,这就意味着长安的防御应该放在外,而不是等着敌军攻进长安之后打巷战。
关中三百里,应该是敌人的禁区。
而且对于大多数的关中人来说,不管是从政治意义上来看,还是从经济角度来说,将敌人控制在外线,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因此斐潜选择的地点,不是在关中,也永远不可能在关中。
除非斐潜变成了历史上的那些只会守成的家伙,死死的在皇城当中哀嚎等死,否则斐潜还是更喜欢用灵活的方式去处理眼下的问题。
一个只会在皇宫中烽火台后面等着诸侯来救的君王,和另外一个可以统御兵马御敌于京都之外的君王,百姓究竟会喜欢哪一个,不用多说了,所以即便是斐蓁再扒拉多少次的手指头,在书信之中念叨多少次的父亲大人怎么还不回来,斐潜都不会在战争结束之前回长安。
因为那样意味着他的失败,意味着整个大汉走出去的大战略的失败。
斐潜在河东,就像是一把刀悬挂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