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县城的县兵,穿着拉拉杂杂的军袍,外面罩着一件缺了许多甲片的两当铠,持着一柄长枪,吆喝着:『要进城的,动作快些!』
声音懒懒的,语气也懒懒的。
人似乎还站在这里,但是心思多半已经飞到了下值了之后。
樵采而归的百姓,也是紧着脚步往城中走。
几名扛着一大捆柴火的汉子,半弯着腰,混在在人群当中。
这些城市之中的百姓居民,大部分都是挎着个篮子,或是背个篓子,毕竟沿途有些蘑菇野菜什么的,也是家中食材的补充,但是似乎纯粹出去打柴的这几名汉子,也并不显得多么突兀。
这种樵采的活动,是封建王朝之中,城市居民的一种常见的生活方式了。
和后世的城市不同,因为长时间抑制商业,导致一般的县城之中的商品物流交通方面都比较萎缩,普通乡村的采购都是靠约定的大集来解决,而平日之中所需的一些物品,尤其是日常消耗品,比如柴火什么的,则是需要城池居民自己解决。
当然,卖樵夫砍下来的现成柴火什么的也行,但是即便是居住在城池之中的百姓,也大多数人都是没有闲钱的。这些城市的居民,也大多数会长期处于一个相对贫瘠的状态,每天都要为了自己第二天的口粮而劳作,一日没收入,次日就要饿肚子,根本没有多少闲钱会用来额外的开支。相对而言,他们自身的劳动力是异常廉价的,这也或许就是华夏自古以来有意在政策上进行抑制的结果。
这或许和华夏建立大一统的前秦有关。
虽然说商鞅最后被杀了,但是他的思想其实一直都在被统治者所继承。商鞅的变法思想深受法家影响,他强调国家的富强和君主的权威。在这种观念下,百姓的富裕并非是国家执政的首要目标,而是服务于国家整体利益的一种手段。商鞅认为,通过严格的法令和制度,可以有效地调动百姓的积极性,使他们为国家富强做出贡献。
如果百姓太富裕了,就会出现躺平现象,还怎么为国家的富强做贡献?
所以,这一套方式也被后世的资本主义国家学去了,百姓必须要穷,如果不小心让百姓富了一点,那么就会采取货币金融手段使得百姓的财富年年缩水,比如温和的通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