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少的内科医生倒是愿意给出几个处理淤血的方子,实用意义严重存疑。
不过克拉夫特提供了另一个选项,一个可能听起来尤其不友好的选项。
看到病人状态起,他就知道自己必须把解剖那具结构特异遗体的事放一放,先考虑活人的问题——不然很快就不用再考虑了。
翻开伤者眼皮,瞳孔已经出现散大,对光线反应不太敏感。不用“可能”了,这就是颅内损伤征象。
念及这帮人真的很尽职地试图在混乱中起到保护作用,并且极有可能地提前踩掉了一个针对自己的陷阱。出于良心,很有必要捞上一把,哪怕这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些麻烦。
他短暂开启了一瞬精神感官,把“天知道颅内哪里损伤”的诊断明确到了“左侧颞顶部硬膜外血肿”。
简单来说,就是脑壳和硬脑膜之间有出血,而脑壳内的空间是有限的。现在看来出血量已经大到开始压迫脑组织、慢慢把它们挤到不该去的地方。
他的头发还是湿漉漉的,刚清理一番换了身干净衣服,“我的建议是打开一小块脑壳,把淤血清出来。”
很有既视感,想必也曾有一位名医在不太恰当的时候提出过类似建议,并成为了早期不良医患沟通的典型案例。
不同之处在于,克拉夫特觉得自己的方案还是挺保守的。说到底所有操作都不会涉及大脑一星半点,没有超出条件限制,器材可自取。
还活着的几个修士面面相觑,没人做主给出个答案。事实上,没跳起来给提出治疗方案的医生先开个瓢就已经是涵养体现了。
“这只是个方案,不做处理的话,那就只能期望天父怜悯了。”
少许骚动出现在周围医生中。显然业内人士也对此抱有疑虑,但至少表面上控制得很好,某些隐形的东西阻止了他们进行评判。
就算听起来超出常规,在专业领域质疑教授提出的治疗方案不是谁都能干的。
“确实有不少钻开颅骨的治疗手段,不过之前多用于精神疾病,现在用得少了。”倒是维伦看出克拉夫特是认真建议,站出来提供了支持。
虽说站在职业道德立场上他说不出“教会二逼死了就死了”这种话,但权衡利弊是必要的。冒风险治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