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声效果确实不赖,而且这枪声听着跟放屁一样,放个大响屁都说不准比这崩得大。
不过打完第二个弹匣,林默明显感觉这消声效果明显变差了,因为要考虑隐蔽携行,此次主要以原配弹匣或仅少量扩容几发的弹匣为主,林默各打了一个,总弹量还不到二十发。
林默回到车旁,借助工具将消音器拆开,更换消音器内的耗材,耗材据说是橡胶添加了一些其他物质复合而成,具备一定的弹性、耐热性等。
用耗材履盖在挡板和腔壁的表面,橡胶材料本身吸音,可吸收燃气在腔室扩张的声音,同时材料的弹性可降低燃气冲击挡板、腔壁等刚性材料产生的声音。
可惜材料并不耐用,很容易被燃气烧蚀、热熔或冲击破损,进而失效,所以打上一些枪数就得及时更换,不然甚至可能干扰到弹头在消音器内部的弹道,降低精准度乃至引发事故。
而且这东西目前只适用于发射手枪弹的枪械,根本承受不住步枪弹更大的冲击和温度等,步枪打上几发就得废,基本不具备实用的价值。
全部队员顺利入场,也就练上了那么一会儿,情报和行动两组队员的差距就显现出来了,行动队员基本打上一二弹匣,就完成对新装备的初步熟悉。
更换消音器耗材后,就进到演练场练习适应新装备的各种技战术动作,或三三二二进行配合的模拟训练,上手适应的速度很快。
双方在技战术上的差距更加明显,情报二组的人明显没怎么练过这些东西,很多情报人员面对着模拟场地都不知道怎么做。
这一切都被曾文冲看在眼里,他总算明白行动二组为啥非抓着那些活不放了,这战术素养的差距还真不是一般大,估计另外两个行动组的人也没这水平。
之前他虽没反对这安排,但心里并不认为双方能有多大差距,但现在,只能说心服口服。
林默安排三队的人带带情报二组的队员,便自顾自练了起来,这机会正好让双方人员交流熟悉,他掺合进去不合适,曾文冲也一样的想法,所以跑过来跟他一起练,顺带交流沟通一下。
…………
时间快到中午,练习三小时左右,王鹤峰那边传来消息,已经整理到手了一批可疑线索和情报,告知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