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货嘛!低买高卖,虽然二手物件不似古董之类价高,但也正因如此,卖家往往能接受一个比例很低的价位。
毕竟转售这些东西,要么嫌弃用不上、占地方之类,或者搬家走人带不上,所以价钱很低他们也能接受,甚至卖钱只是稍带,目的只是不愿自己费力处理。
而买家,则多数是不愿花高价买新货之人,这世道,富的也就那么些很有限的人,甚至有些物件,想买新的还寻不到呢,二手自然便颇有市场。
只要价钱合适,生意应该差不了,至于其中利润?如大学的旧书生意,入时称斤,卖时算本,单件利润率几百都正常。
当然了,想把这生意做好,利润尽量丰厚,免不了王良松所具备的知识背景,他熟悉多数器物价值这些,能挑捡分类,还能向客人搭配推销,卖出更好的价。
能将生意做出些名堂,王良松也不缺眼光,听完林默所说,也品出了其中门道,细细思量,若单算生意,这确实是极适合他的一门活计。
“有点问题,上海虽然洋人多、洋货也多,但国人国货更多,洋货日常所见的各类物件,我多少也都有些了解。
但国内的~古物还好一点,我算从小接触,说不上多高造诣,但在这生意上够用了,麻烦的是国内现代日常生活所常用之物。
这应该是量最大,但却也是我基本没有太多了解的品类,且国内相关物件及门道又多又杂,一时我怕也难以摸透。”
林默点头,这确实是个问题,普通的还好,但若是一些名贵的,瞧不出其中门道,先不说会损失大量利润,对口碑名声这些也是极大损害。
中国可不缺自己的奢侈品,尤其这时代,很多传统手艺尚未断,从丝绣到各种杂七杂八的东西,自古都是价值不菲的,而且其中门道说法极多,差一筹,那价值出入便可能有十万八千里。
不过,林默也并非没考虑到这情况,已经为王良松搭了另一个人选,齐然,就是之前案子中,能看穿顾客身上各类物件底细的那位列车员,林默将其情况,仔细跟王良松说了下。
“这个人可以一用,虽然没有系统性学习过,但单凭观察摸索便做到这个程度,说明天赋异禀。
而且在火车上,见谅不会少,到时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