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上也有些许的皱纹。
但他走起来时精神烁烁,脚步生风,动作也很爽利,声音更是犹如钟鼓一般。
这老爷子,不简单啊!
贾海霞和师伯见面不胜唏嘘。
这时候,师伯也看到了贾海霞身边的姜绾。
他蹙了蹙眉头有些不悦地问道:“这次你不是自己一个人来的,怎么还带了一个朋友?”
贾海霞知道师伯不喜欢和外人见面,
所以会有些不高兴。
她急忙解释道:“这位是我的结拜姐妹,也是上次你和我提起过那篇报道的老板。”
师伯脸上的神色缓和了一些,上下打量姜绾一番。
示意她跟自己进来。
姜绾在身后跟随,几人进屋之后坐下,姜绾自我介绍一番,我叫姜绾,是探报编辑社的老板。
“贾海霞说的那篇报道不是我写的,是我手下的一个编辑写的。”
刚才贾海霞介绍时,姜绾不好当着她的面第一时间反驳。
于是才会在进了屋子后提出声明,她不能让师伯误会是自己写了那篇文章的。
贾海霞笑着说道:“是谁写的没关系。关键是那篇文章是你授意的,你是老板,你让手下人写的,功劳算你头上没毛病。”
顿了顿又转回头,对师伯说道:“师伯有所不知,这女人可不简单,她是我的儿媳妇,还是我结拜的姐妹。”
“所以我们关系很近,不然我也不会把她带到师伯这里来的。”
她这样一说,师伯的脸色更加缓和。
嘴角微微扬起淡淡的笑意,他问道:“写那篇文章的立意是什么?”
姜绾明白师伯是想要了解她是怎么想的。
姜绾慷慨激昂地讲述了一番自己的想法,都是发自肺腑,尤其是当她说到国家很多文物在火上圆明园期间被送到了国外去,现在还在国外的博物馆里当展品的时候,更是义愤填膺。
她最后说道:“我知道,我的力量很薄弱,也帮不了什么忙。”
“但若是能靠着我们报社的一些报道,呼唤起百姓心中藏着的那些良知。”
“让更多的国人了解现在的情况和文物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