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郊、不祀,那就不算大事了,大臣们自己随便搞搞就行了。
所以年底的真正大事就是一件,在封衙过年之前把内阁班补充完整了。
至于礼部尚书人选,快过年了还是多做点高兴事,别给人添堵了。
就这形势,让谁当礼部尚书估计都跟“抬棺上朝”的心情差不多。
首辅赵志皋上疏,请前首辅、前次辅、前三辅各自推荐一个人入阁。
不管是不是真心吧,反正树立起了宽容大度 的忠厚长者形象。
不过这个提议,遭到了左都御史陆光祖的激烈反对。
要是王家屏一个人推荐也就罢了,让三个前大学士都推荐人,那是玩呢?
申时行和王锡爵推荐的人,就现在这状况,到了内阁还不是听赵志皋的?
而且反对赵志皋的奏疏,某种程度上也是打击新首辅的威望,算是一举多得。
陆光祖的理由也是硬邦邦,上疏道:“辅臣当廷推,不当内降,更不当由首辅次辅私相授受!”
就像周应秋所说的,内阁本身就是一个不合规矩的存在,所以关于如何选拔阁臣,同样也没有一定之规。
大明从来没有明确条文,规定如何选拔大学士,反正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到底如何选拔阁臣,可能每次程序都不一样,主要看各方的强弱程度。
嘉靖皇帝没经过任何“程序”,亲自把李春芳一路升到内阁,谁又能说什么?
至于其他情况,有的时候就是吏部推举,有的时候就是部院大臣廷推,有的时候词臣自己内部推举。
但是像赵首辅这次提议的,让辞职阁臣推荐后任人选的情况,还是第一次,至少公开层面上是第一次。
不过看了陆光祖的反对意见后,万历皇帝就批答说:“着部院大臣廷推二人。”
让外朝廷推阁臣人选,这就相当于把两根骨头扔到了狗群里。
大臣为了入阁而纷争,就没精力再闹国本了。
这样起码能过一个安生年,年后又要举办新一科会试和殿试,那么大概可以安生到四五月份。
至于另一个名额,万历皇帝还是打算让王家屏推荐,毕竟王家屏是为了替自己背黑锅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