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关注。
“山岚兄所言极是,咱们必须付诸行动才行。停战乃是当下关键。华族如今已然地大物博,疆域远超历朝历代,继续对外扩张,对民生并无益处,不过是满足某些人好大喜功的癖好罢了。而发展民生,能够争取到广大百姓的支持。想想看,那么多的军费,若能用来发展民生,百姓的生活必将得到极大提升。可如今的农民,依旧如满清时期一般,在土地里辛勤刨食,为了生计,还不得不外出做工,这简直就是压榨民力,与他们最初倡导的大同社会背道而驰。大同社会,不该让百姓沦为牛马啊。”
确实,华族百姓的生活相较于从前,表面上有了改善,但实际上百姓却更加劳累。华族提供了大量赚钱机会,百姓自然不愿错过,毕竟在华族,因懒惰而贫穷是会遭人嘲笑的。华族宣称已解决温饱问题,然而这背后,是百姓付出了比以往更多的劳动。
在这些读书人眼中,这无疑也是一种变相的压榨。他们所期望的,是百姓既能实现温饱,又能有时间享受生活的发展模式。不同的立场与视角,使得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大相径庭。在他们看来,连年作战绝非明智之举,当下当务之急,便是停止对外战争。他们觉得,所谓的战略安全、缓冲空间,不过是那些发动战争之人找来的托词罢了。
事实上,华族连年对外作战,确实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例如董良提出的铁路计划,许多都未能如期完成。尤其是在南方经济发达地区,铁路建设严重滞后。董良认为南方水运发达,故而将铁路修建的重点暂时放在北方及西北地区。特别是西北,那片广袤而荒凉的土地,在战争的需求下,急需铁路大动脉来支撑物资运输与军事行动。
此外,华族的移民政策也饱受争议。不少人认为,将本土百姓迁移至偏远的化外之地,乃是“弱干强支”的倒行逆施之举,势必会在未来埋下巨大的隐患。而且,海外开发耗费了华族海量的资源,每年都有大量物资运往海外,以支持海外移民的发展。
东华与东鲁这两个国家的建立,更是让一些人揣测,董良是在将华族移民的成果据为己有。东鲁国王是董良的姻亲,东华国王则是他的学生。另外,元首成立的未来基金,也逐渐进入了某些人的视野,引发了诸多猜测与质疑。
董良自然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