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军政大事,民生小事,都可以拿来讨论,解决出现的问题,推进滞后的政策。
官员们每到‘办公会’之前,都如履薄冰,自查自省,生恐在会上出丑甚至丢官。
李徽并非不给他们机会。有些官员行事不力,李徽会给他们时间弥补。只要不是重大错误,造成重大损失之事,都有弥补补救的机会。但如果还是不肯用心解决,态度散漫,在‘回头看’的环节,这些人都会被解除职务,一撸到底。不管是那个大族的子弟,都不予姑息,连丹阳李氏的子弟都不能例外。
不过,话说回来,这样的场合固然让人汗流浃背,也是许多人的大好机会。一些低级官员很少有机会见到李徽,更别说展现能力了。在这样的场合,真做实事的官员是有展现自己的机会的。他们也能被李徽看到,并得以重用。李徽便是通过办公会发现和提拔了一大批官员。
总体而言,李徽将重心倾斜在了内政方面。这既是一种对他自己的锻炼和磨砺,也是眼下的需要。李徽对理政并非好手,但是他有后世的见闻,他知道社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会发生什么,需要怎样的配套政策。
徐州的发展一日千里,百姓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社会面上出现的一些事情,有些是自己提倡的,有的是自然发展出来的,作为管理者,必须要及时的加以应对,以前瞻性的做法来进行引导和管理。
李徽一直坚信一点,只有稳定的内部,才能爆发出强大的动力和凝聚力。只有稳定的政局,才能在危机爆发的时候能够提供强大的后盾和能量,应对一切危机。
人口、粮食、强大的内部凝聚力、百姓的信心、维护美好生活的愿望,在面临危险的时候,这些都是强大的战斗力的源泉。
这固然是劳心劳力的事情,李徽也不想殚精竭虑的思考这些问题,逼迫官员们马不停蹄的做事,给上上下下太大的压力。但是,李徽不得不这么做。
原因很简单,外部的局势动荡,新的危机已经产生。过去平静的不到两年的时光已经被打破。一日局势延宕,便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对内政进行整顿。建立一个相对流畅运转的内政体系是极为必要的。
外部的风水草动,李徽一直都保持着关注。特别是大晋西北发生的事情,李徽密切关注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