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吃干饭的。大力提高他们的地位和待遇,鼓励百姓学习技艺的做法也有了成效。年轻一辈之中涌现出不少肯动脑子的能工巧匠,克服了许多工艺上的难题,也做了许多的设计和工艺上的创新。尽管有些创新颇有些天马行空,并不实用,但李徽依旧鼓励他们这么做。因为李徽知道厚积薄发的道理,只要他们拥有这样的热情,便会钻研进去,越发的精湛,最后必能有成效。
比如为了解决火铳最大的短板‘射程’这个问题上,便有年轻工匠提出了‘抬铳’的设计。简单来说,便是加长火铳枪管,达到增加射程的目的。他们设计出长达丈许的加长枪管的火铳,射程增加到了一百多步而威力不减。
但这样的‘抬铳’笨重之极,需要两个人抬着走。发射时,前方一人将枪管扛在肩膀上,后方一人瞄准发射。这便是‘抬铳’的名字的由来。
看起来似乎解决了问题,但其实完全得不偿失。抬铳的上弹瞄准开火需要很长的时间,效率极低。综合研判下来,根本不如弓弩的打击效率。两名士兵用强弩一样可以打击百步之外的目标,而且更便捷,杀伤力也不亚于火铳。这抬铳发射一次,弩箭都能射出好几轮了。更别说清理枪膛困难,容易造成兵士的受伤等种种的问题了。
这样的火器完全不实用,也浪费大量的人力,相当于降低了战斗力,当然不会被采纳。但是李徽却还是给设计出抬铳的工匠给予了肯定和褒奖。这既是褒奖他们敢于想象的钻研精神,更是对他们的一种鼓励。
而且,此物也并非全然无用。抬铳给了李徽一种启发,那便是火器及远的问题是并非没有办法。在火药性能无法提高的情形下,还是有各种手段进行射程的加强和威力的增强的。
抬铳虽然效率差,但是它是真的能及远。并且,它的精度是弓弩无法比拟的。弓箭手很少有能百步穿杨的,但是火铳手稍加训练,便可射中远距离的敌人。抬统可以精确射中百步外的人形靶子,精确度高达六成,这已经不是单发弓箭可以比拟的了。
正是看到了这个优点,李徽其后提出了打造威力强大可及远射击的狙击火铳的想法。这东西不用多造,每军配备个二三十支,用来远距离的狙杀敌人的将官,必然起到奇效。
这便是抬铳给李徽带来的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