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渡口,从傍晚开始,兵马便开始集结准备进攻。
由于发生了叛逃事件,原本想以刘裕人头作为妥协协商的条件的想法化为泡影。而且叛逃事件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虽然以雷霆手段处置了叛军,但桓玄恶化卞范之都意识到,再不能耽搁下去了。
数十万大军集结于此,若逡巡不前,不断会生出事端来,也对大军军心士气不利。军中不少将领已经牢骚满腹,认为郡公和军师太过谨慎,明明实力碾压,却犹犹豫豫,难成大业。
在这种情形下,即便再不希望同李徽为敌,却也不得不为之了。
卞范之也不再阻拦,因为他也明白此事恐怕还需要武力解决才成。有时候谈判和谋略只是一些手段,在这些办法都不奏效的情形下,武力便是最后的底牌。东府军固然强大,眼下固然不愿同李徽成为死敌,但也不得不进攻了。
当然,卞范之的建议是,就算打败了李徽的兵马,之后也当予以安抚,不下死手。为己方争取一个好的进攻京城的局势,让李徽知难而退才是目的。要是真逼得李徽死战,联合司马道子的兵马作战,那其实是最坏的局面,会发生很多变数。总体而言,卞范之的想法是以战促和,逼迫李徽放弃三郡之地,打通通向京城的通道。但不会因此威胁到淮东和徐州之地。
桓玄对此想法也是赞同的。在失去了刘裕的火器供应之后,军中火器弹药数量有限,实力是有所折损的。桓玄并不希望惹来李徽的反扑,毕竟徐州之地经营多年,据说东府军兵马有近二十万之众。虽然他们近半兵马不得不布防在北方防备燕国,短时间内,甚至也不可能全部调集过来作战,但惹急了他们必然会给自己的大业制造不可确定的障碍。会大大的拖延自己进京的时间。
所以,此次进攻定性为惩戒性的进攻,展示强大的军力,摧枯拉朽的拿下枞阳舒城以及庐江郡所属大江通道。之后相信再派人去劝说李徽撤兵,再给予一些承诺和安慰,李徽一定会借机撤离。
虽然是出于惩戒的目的,但此次进攻动用的兵马数量不少。桓谦将率领两万水军,二百六十余艘战船从水路进攻。这将是主攻的精锐兵马,也是荆州军中实力最强的部分。
五万水军只动了一半不到,那是因为根据对方水军的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