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是弗里茨·哈伯。
这位化学家提出了至今还在使用的人工固氮法,由此人类能够轻而易举的制造出氮肥,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解决了人类的吃饭问题,造福了无数人。
但他获得诺奖后,在战争中接连制作出氯气、光气甚至是芥子气。
最后成为了毒气战之父,从拯救天使沦为了地狱恶魔。
诺贝尔化学奖也因此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质疑。
包括琳瑟此时的神色也略微有些莫名。
她在2015年担任评委会主席时,强行通过的dna修复机制获得了当年的化学奖。
但该成果后来引发了不小的争议,认为这个成果确实应该得奖,但是获得化学奖非常不应该,没有考虑传统化学家们的感受。
不过将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领域的工作当作是化学领域的工作,也是诺奖评委会的一贯操作了,但诺奖依然我行我素。
颇有一副意见可以听,但我就是不改的意味在里面。
古斯塔夫森和琳瑟两人作为新旧交替之后,话语权最重的两位。
古斯塔夫森没发表意见之前,琳瑟自然也不会轻易表达自己的看法。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研究经历,自然存在不同的想法。
随着时间来到10月。
但此时,评委会依然为名单人选争论不休。
由于时间已经进入临界点,即将进入媒体公布阶段。
古斯塔夫森不得不行使自己作为评委会主席的权力。
“反正最后筛选的名单也只剩下几个人了,大家既然都如此坚持己见,那就按照老规矩投票吧。”
这个操作几人都不陌生了,几乎每年都会进入到这个环节。
于是六人抽出一张白纸,然后拿出笔在上面写下自己的选择。
数分钟之后,六张写着名字的纸被合拢在一起。
这代表最后的结果已经就要出现。
但统计票数之后,新的问题出现了。
六张白纸上一共出现了四种名字,并且分别获得2、2、1、1的票数。
古斯塔夫森望了剩下的人一眼:“看来这次我们并没有能够取得最后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