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天大的功劳。
庚戌之变,北虏南下,嘉靖三十二年到嘉靖四十四年,持续了整整十二年的彼此攻伐,让大明元气大伤,高拱和张居正推动了俺答封贡,这是安定边方的功劳。
安史之乱后,大唐由盛转衰,藩镇林立,郭子仪在,藩镇不敢谋叛学那安禄山史思明。
大明也是半截身子入了土,国势风雨飘摇,连当年被成祖皇帝撵着满世界跑的北虏,都打不过了。
唐代宗能容的下郭子仪,朱翊钧也能容得下张居正。
一切为了大明再起,一切都为了让大明再次伟大!
李太后略有些失神的思虑了许久,小皇帝专门提及此事,说的自然是陈五事疏之事,李太后终于叹了口气,才开口说道:“罢了,罢了,只是委屈皇儿了。”
“孩儿不觉得委屈,只觉得有趣。”朱翊钧依旧笑的阳光灿烂,继续说着今天学到的内容。
李太后答应下来,其实不奇怪,张居正不是高拱,高拱的身后站着一个以特权经济为核心利益,以姻亲、同乡为纽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晋党,无论高拱是不是想得寸进尺,晋党会推着高拱往前走。
而张居正用人,既无姻亲,也无同乡。
最关键的是张居正的陈五事疏,并没有要革罢司礼监,拔掉小皇帝的獠牙,更没有限制皇帝批奏疏,要求皇帝的同时,也对京官做了要求。
“种地去咯!”朱翊钧答完了今天的课业之后,风风火火的跑开,打算去景山。
种地是头等大事,每日都要去看才是。
“哥哥带我去。”朱翊镠大声的喊着,似乎是想一起去玩,但是李太后将四岁的娃娃抱了起来,没让他跟过去。
朱翊钧今天要开窑,更为确切的说是要育苗,土豆、番薯的种植专项攻坚研究,其余不论,先能种活。
种活了番薯、土豆,百姓能吃饱,才有力气,力足方能胜天!
“拜见陛下,陛下圣躬安否?”徐贞明带着几个老农行礼,这些老农虽然没有种植土豆、番薯的经验,但是这几个老农,都是民间找来,最擅长种荸荠的农户。
朱翊钧为何执着于土豆和番薯,并且要放下天子至尊的架子来做这件事?
因为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