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上,又来自于百姓托庇,这是下。”
“如果权豪在朝廷明旨之后,仍然抗拒催票,向下摊派,他们的权力自上得不到朝廷姑息庇佑,自下得不到百姓仰赖,便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日消亡了。”
“而有司并不用追欠,恶名都在稽税房身上,有司只需要安顿好百姓,也可以秉公办事了。”
张居正这话讲的已经很明白了,大明的官吏不全都是坏到流脓、性本恶的坏种,江陵知县李应辰,遵朝廷号令清丈,反而被地方权豪给打了,如果打了白打,那朝廷的旨意自然无法贯彻。
但是江陵县权豪们打了李应辰,付出了极其惨烈的代价,一方面生员全都被革除名录流边,一方面清丈还田得到了进一步的贯彻。
有司不再追欠,大户由稽税房处置,有司可以秉公办事,天下安定,就可以期许一二了。
在这个复杂的三体矛盾中,两两矛盾,张居正这一套组合拳,是连消带打,以明旨取消各种追欠,则是分化了权豪和小民的共同利益,而且缓和小民和有司的矛盾,而后继续追欠,则是加剧权豪和地方有司的矛盾,进一步杜绝姑息之弊。
下户贫民是这个复杂三体矛盾中最弱势的一方,同样也是掌握了唯一消灭大明朝廷力量的一方。
根据明摄宗张居正文集思想,大明想要千秋万代,只要让每个百姓都有鞋穿,就能国祚绵长。
一方面是一种奇怪的量化,脚离心最是远,所以最不爱护,若是能想起来穿鞋,那代表着大明百姓至少能够生活,不是活不下去了,百姓谁乐意造反?
另一反面,这是一种隐喻,就是施政的时候,多多想到百姓,百姓是大明的脚。
“大明幸有先生。”朱翊钧高度肯定了张居正的政令,张居正能当明摄宗,是靠实力,靠的是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的本事,他有决心、有手段、有能力、有信心让百姓过上踏实日子。
“臣举荐新郑公高拱入朝来,主抓杀贪腐之风之事。”张居正再俯首说道:“不杀贪墨之风,臣诚恐政令难行。”
终于走到了吏治的除贿政之弊这一步,考成法是破姑息的重要工具,那么破贿政就需要吏治的进一步清明。
大明官僚机器极为精密,这一个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