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外,仍然犹豫不前,在胡宗宪的劝说下,汪直才肯下船。
但是胡宗宪最后没有保住汪直,王本固代表着朝中根深蒂固的复古派,斩杀了汪直,群龙无首的倭寇开始袭扰东南。
王本固要杀汪直带着对小人的固执和偏见,即便是汪直从来没有一次勾引倭寇侵扰海疆,甚至还有多次在胡宗宪手下,帮助大明水师平定倭寇的举动,但是王本固觉得汪直这种小人,首鼠两端,在通倭必死的大环境下,汪直被斩首了。
王本固认为汪直小人有射利之心,违海禁下海,忘中华之义,入番国为寇,僭号宋僭越自立为王,该死。
汪直被捕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死了,即便是释放了汪直,谁能保证汪直不怀恨在心,不会勾结倭寇侵扰大明海疆?
当听说殷正茂在吕宋重用林阿凤的时候,王本固上奏朝廷,请求斩杀逆獠。
汪直为什么必须死?
因为汪直的主张伤害到了大明东南沿海走私商贾的切身利益。
汪直主张朝廷放弃不合时宜的海禁政策、使海上贸易合法化、设立海关都饷馆收取关税、浙江、福建设立市舶司,并且恢复日本的朝贡贸易关系。
这严重伤害到了走私商贾垄断海贸之利,所以汪直必须死。
在隆庆二年,大明设立了月港市舶司,汪直死后多年,海贸合法化,终于在扭扭捏捏中缓缓展开。
“那林阿凤人在吕宋,说杀就能杀?他王本固还以为是当年他杀汪直的时候吗?”万士和得到了风向,立刻开口附和的说道:“陛下为了保证大明和吕宋的关系,甚至不惜赐国姓,这种诏书到了吕宋,不就成了祸患的根源吗?”
杀林阿凤的诏书,一旦到了吕宋,杀还是不杀都是问题。
杀的话,林阿凤手下那六七千人的招安的海寇,就会变成吕宋的内乱,甚至波及大明海疆。
不杀的话,违抗朝廷明旨,那是和大明决裂,完全依靠大明才能实现统治的总督府,立刻就会被泰西的红毛番给打的满地找牙,倾覆就在一瞬间。
万士和说这是祸患的根源,绝对不是在危言耸听,因为动乱一定会发生。
林阿凤又不是不听话,被招安后,也是兢兢业业,而殷正茂对林阿凤的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