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二百三十八章 我们的选择没有错(6/11)

    萧崇业是松江造船厂筹建的时候,才离开了京堂,到松江府任事,而且多数时间,萧崇业都在造船厂里,对世间的恶见识的并不多。

    萧崇业想明白了,张居正为何要刻意制造鱼肉缙绅,善待小民的风力舆论。

    “兼并啊,就是这么兼并来的。”汪道昆看着观潮楼外百舸竟流,无数满载着货物的船只,在新港内进进出出,看到这番景象,谁人不感慨大明的富庶?

    富庶的苏松是大明,常年闹饥荒的陕西、山西也是大明,文化鼎盛到都用汉字的是大明,蝗灾闹到人相食的也是大明。

    这都是大明。

    汪道昆最佩服张居正的就是张居正捣鼓出来的矛盾说,这东西作为经常,可以解释大明既昌盛又败坏的现状。

    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苏松的百姓,是无法理解西北百姓的饥饿,深居九重天之上的大明皇帝,不能理解大明百姓的疾苦。

    这就是大明新政最大的隐忧,大明皇帝并不清楚,新政到底要做什么,新政要给百姓套上一层一层的枷锁,诸如衣服、鞋子、房舍、孩子这些枷锁,让他们不会因为一无所有,顾虑重重,不会参加民乱,去颠覆大明朝廷。

    能消灭大明朝廷的从来不是四夷、不是藩王、不是权豪、不是缙绅,而是那些衣衫褴褛、米缸里没有一粒米的穷民苦力。

    大明的新政真的能贯彻下去,其实是在维护大明皇帝的统治。

    “我这是说还是不说呢?只是讲了一个善堂,萧总督就这个模样,若是我要讲其他的事儿,那岂不是今天不能活着走出这观潮楼了?”孙克毅讲善堂,只是想说,大明在这一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并不需要再探索。

    但是这刚起了个头,萧崇业就直接破防了,咬牙切齿的,恨不得吃了谁的模样。

    “抚台,这还讲不讲?”孙克毅看向了汪道昆,寻求巡抚的意见。

    “额,你接着说吧。”汪道昆其实很想说,别说了,别说了,但想了想,似乎没什么不能说的。

    孙克毅继续解释这自己这本奏疏里的内容,全都是大明的成熟经验,只不过是产业链向外转移而已,他这次注意力度,没有讲的那么明白和清楚了,但是萧崇业已经能听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