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麻锦这才把刀放了回去。
孙克毅看着徐渭,试探性的说道:“我曾听闻,陛下似乎挺喜欢乱炖的,去京营犒赏,总是把各种肉食、土豆、番薯、时蔬炖到一起,陛下曾言:此物极其美味,送于先生品尝。”
这是皇帝的原话,但凡是寻摸到了好用的、好吃的,都给张居正送去。
“你平日在我门下就学,我来问你,如果我说,倭国狼子野心,必图我中华广袤,你信与不信?”徐渭站在甲板上,任由海风吹拂,看着身边的孙克毅,十分平静的说道。
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北方酷寒之日,极南已经入夏蝉鸣,大明广袤无垠,而倭国战乱频频,各种大名彼此乱战,民不聊生。
说到倭国,京堂的朝臣们,态度都很复杂和矛盾。
一方面,对倭国极其鄙视,认为其沐猴而冠,非人哉,一方面对倭寇在东南沿海造成的破坏咬牙切齿;一方面觉得倭国不足为虑,不过癣疥之疾,是个无关紧要的小问题、小毛病,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认倭寇对大明的确有威胁性。
这种复杂的认知,导致京堂对倭国实在是太过于轻视了。
徐渭对孙克毅说,倭国必然举国攻明,在京堂百官听到之后,只会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的说徐渭在危言耸听。
而长期在胡宗宪手下做幕僚,对倭人知之甚详的他,确切的知道,倭国在日后必然成为大明心腹之患,因为倭国自应仁之乱后的战国格局、百年的动乱,正在慢慢平息。
“我信。”孙克毅十分郑重的说道:“我不止一次看到了倭国的商贾,他们的眼神里,全都是贪婪,倭国的商贾全都拉去斩首,没有冤案,全都是间谍细作。”
孙克毅相信徐渭的话,并且给出了自己的理由,他和徐渭看待问题的方式不同,他对矛盾说,用矛盾去分析、去预测日后之事,不太擅长,但是他长期跟倭国的商贾接触,这些该死的倭国商贾,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是间谍细作。
而派出商贾做间谍细作,一般都是大战的前兆。
孙克毅太明白倭人眼中的那个贪婪的眼神了,那种渴望已经根植于骨髓之中。
“你和我所行之道略有不同,但是殊途同归也。”徐渭看着麻锦说道:“这就是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