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一个接一个相继赴死,总兵尚且如此,军兵不过草芥。
这就是张居正的胆怯,他作为帝国首辅,他的每一个决策,都决定了大明的安危,他怕了。
“我诚不如陛下勇也。”张居正神情逐渐轻松了下来,他笑着对万士和说道。
万历元年陛下抽冷子给戚帅封了个爵,又利用朱希忠的去世,带着带血的奏疏到了全楚会馆,说服了张居正重振军营,而后将天子剑、京营完全交给了戚继光,这是一场豪赌,也是陛下的勇敢。
戚继光立刻舍弃了做全楚会馆的门下走狗,而是转投了皇帝,是他那颗为国靖边的赤诚之心在跳动,他作为军事领域的悍将,对大明和北虏的形势判断是极为准确的,没有一场足以彪炳史册的大胜,只是拒敌于塞外,不过是在苟延残喘罢了。
在草原上,大明正在逐渐失去威信,不臣之心已经在塞外酝酿,一拳没打开,百拳自然来!
当皇帝展现了自己习武的毅力,当朱翊钧偷袭朝臣封爵,当皇帝询问军务,当皇帝许诺金戈铁马,气吐万里如虎的时候,戚继光立刻抓住了这个机会。
当初他被人视为无用之物,也有这方面的拧巴,一方面朝廷赋予他的责任只是守边,而他却知道只守不攻,就是无用功而已,所以他对北方边军的训练等同于客兵训练强度,又不出塞打仗,那么辛苦训练,又有何用呢?
胡虏戎马饮于郊圻!杀戮腥膻闻于城阙!
则彼以兵胁而求,我以计穷而应,款顺而纳城下之盟,岂不辱哉?
辱甚哉!
戚继光深知军事的基本逻辑,就是打的对面心服口服,打的敌人望风而逃,不敢侵犯,才是根本之道,但当时的大明朝做不到,戚继光有才能,可是当时大明的军事、政治、京畿、风力舆论上,都做不到。
“或许,那时候戚帅心底里,我只不过是个懦弱之辈沽名之徒而已。”张居正颇为释然的说道。
“元辅妄自菲薄了,戚帅是个明事理的人,知道元辅有元辅的难处,是不会怪元辅的。”万士和宽慰了张居正一句,他也确定了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个疑问,那就是张居正和戚继光真的分道扬镳了,甚至其矛盾和分歧,比所有人预想的都要早。
万士和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