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的事,厂中法例办,理应加大力度,查到就绝不姑息。”
其实,侯于赵一点都不了解皇帝,他在京师的时候,陛下年少,他最多的就是远远的看一眼,上次回京见了一面,就再没怎么见过了。
前面大明都做到了,戚继光真的带兵去打了一顿,而且打的草原人心服口服,连瓦剌人都夹着尾巴西进了。
“我同意。”工部尚书汪道昆自然是鼎力支持,这增加了工部的话语权,无论日后谁当大司空,都得感谢郭朝宾、汪道昆这两个工部尚书做出的努力,让工部不再是朝廷的透明人。
文华殿的明公彼此看了看,都笑了出来。
“朝廷在干涉之前,煤钢没有专营,我也没看到煤钢有什么成规模的生产,专营吧。”王国光代表户部做出了表态,大明两百岁了,之前朝廷不干涉的时候,也没有形成任何的产业规模,门头沟挖煤,狗都嫌弃。
侯于赵感觉是对的,因为他之前一直是圣眷在隆,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罢了。
两人商议的声音并不小,会同馆驿有人听到了。
北虏的荣光,那不就是胡元入主中原吗?让他们保持这样的共识,对大明有害无益,维持这样的共识,对鞑靼人就有意义了吗?维持这样的共识,对鞑靼人就是历史负担,只能和中原继续对抗,对王化抵触,对于完全依赖中原才能维持生活的鞑靼人而言,这也是痛苦。
侯于赵的办法,是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是可以广泛使用的,这就是侯于赵的被动。
张居正兼掌吏部,他写好了浮票,送到了御前朱批。
“次辅所言有理,诸位明公以为呢?”朱翊钧看向了文华殿内其他廷臣,一旦确认煤钢专营,朝廷与民争利的大势已定,所有廷臣皆是聚敛佞臣。
圣旨里朱翊钧不吝赞美之言,将侯于赵之前的功绩挨个数了一遍,而后宣布侯于赵以兵部右侍郎巡抚辽东,仍管辽东大小诸事。
“这侯巡抚,就这么,又回辽东了?”汪道昆对侯于赵不是很了解,按照惯例,成为了巡抚,怎么也要在京师摆一摆席,哪怕是不拜在哪个山头之下,认一认各大山头的当家人也是应该的,谁家巡抚领了圣旨,就这么走了的?
指望大明的每一个人都忠君体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