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没有大将军了,陈璘入朝,成为了御倭总兵官,开始主持抗倭大事。
抗倭论功,陈璘第一功。
万历二十八年,陈璘领将军印,平定播州杨应龙之战。
万历三大征,两大征都是陈璘打下来的,戎马一生的陈璘,大小数百场,未曾有过一次战败,但终其一生,他也没有获得任何的爵位,为万历皇帝鞍前马后多年的陈璘,晚年一直在湖广、贵州、广西、广东镇守,这些地方在大明属于烟瘴之地,就是流放才会去的地方。
大明从来不缺能打胜仗的人杰,也不缺有担当的官员,汉室江山,代有忠良。
现在陈璘在朝中有人了!那就是大明皇帝!
朱翊钧看着陈璘的捷报,略显嫌弃的说道:“不会写诗就别写,附庸风雅。”
陈璘写了首诗,和现在戚继光的诗风如出一辙,都是打油诗,写的是:[胡夷百万临城下,为何不去吟首诗?]
没有任何的格律,就是嘲讽那些朝中的贱儒们,吟诗作对无法拒虏,整日里站着说话不腰疼,对不懂的戎事指指点点,连打仗都要干预。
陈璘其实很羡慕李如松有个好爹,年年轻轻,就已经成了京营副总兵,同样年纪的时候,陈璘还在街头做任侠,有一顿没一顿的任侠。
“陛下,交易行那边已经入场结束了。”冯保汇报了下内帑大笔资金入交易行之事,入场比较缓慢,第一次入场只有一百万银,并没有拉涨,大明皇帝并不打算轻易挥动镰刀的意思,入场主要是为了震慑那些庄家,不要胡作非为,而不是为了收割,只是借着周期性调整,维持一定的理性。
人性之恶的鸿沟,朱翊钧希望利用绝对影响力,能让交易行始终维持一丝丝的理性,而不是一地鸡毛。
“言官那边怎么说?”朱翊钧拿起了桌上的奏疏,居然没有讨论交易行的奏疏,往常聚敛兴利的大帽子,早就扣过来了。
冯保面色极为复杂的俯首说道:“言官们忙着分配挑水,斗的不可开交。”
“啊,这…”朱翊钧愣了才说道:“那就让他们继续挑水吧。”
御史言官在挑水,这是大明京堂最近的大热闹,每天挑水的时辰,都是围观的人,对着御史指指点点,天道好轮回,平日里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