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们对这笔银子的理解还是皇帝的恩赏,对于给他们分红,他们始终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他们并不觉得偌大的西山煤局他们才是主人。
王崇古对官厂没有积极性的言论,嗤之以鼻,甚至还亲自在邸报上驳斥过这种谬论。
只有高压,只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没有合理的分配,官厂没有积极性,民坊就有积极性了?积极性是官厂和民坊性质造成的?积极性从来都是要用分配去保证的!而不是画大饼,匠人们又不是傻子,你给那点银子,真的很难办事。
拿出官厂不到一成的利润分红,工匠们已经感恩戴德了,真的要爆产能,只需要拉动一下这个分红的比例,直接拉爆。
张居正阶级论的第二卷分配还在发力,按照张居正的设想,利润向下分配三成,才是健康的合理的官厂,当一旦匠人在分配中的比例低于了三成,就十分危险了。
大明分红银就是利润的一成,再加上平日的劳动报酬,以及围绕着官厂工匠建立的保障机制,也就是福利,福利不仅仅是逢年过节的米面粮油,还有官厂的三级学堂匠人学堂女子织院,都需要大笔的白银投入,这都是实打实的分配。
大明官厂对下的分配在加入了分红银之后,工匠们整体对利润分配的占比,突破了35,也就是说,在分红银制度之前,大明官厂向下分配不足三成,但是依旧爆发了强大的积极性,这完全是因为之前的窑井坊主,实在是太不是人了。
待遇很多时候都是对比出来的。
朱翊钧的车驾终于稳稳的停下,这么大的阵仗,只有在郊祭,也就是皇帝亲自前往皇陵祭祖的时候,才会有如此规模的仪仗,平日朱翊钧出行,最多也不过三百人。
郊祭,朱翊钧一次都没去过,都是大祭司团英国公、成国公和定国公代劳,他忙着给皇陵送礼呢,新都杨氏、俺答汗,都是朱翊钧给列祖列宗的献礼,他虽然没去过,但想来大明先贤们应该是十分满意的。
仪程正式开始了,整个现场的秩序由京营维持,而观礼台设置在了官厂的大礼堂之中,礼堂是在万历七年修建的,能容纳三千人,礼堂是举行典礼的地方,就是平素里奖赏有功工匠才会开启,工匠们娱乐的地方叫戏台,在各个工场里,平日里也有唱戏、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