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再到朝廷国朝,都是共通的。
王崇古家里世代行商,他自己总结了集体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百废待兴,在组建之初,技术出身的人声量最大,管理层大多数都有技术背景,反而是没什么管理天分,财务体系几乎没有,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草台班子,草台班子最容易灭亡,民间许多的民坊,都是倒在了第一个阶段,没有培养出足够的数量工匠,导致生产力不足,关门歇业,草草收场。
第二个阶段,欣欣向荣,则是规模不断扩大后,管理制度、法例、部门开始完善,财务体系开始完善,人事开始呈现部分的冗员,这个时候,也是最健康的状态,因为管理制度得到贯彻,所有人的利益在秩序下得到了保障,而财务体系保证分配,一切都是勃勃生机、万物竞发。
一如现在的永定、永升、西山煤局、松江造船厂、南洋种植园,都是这样的一个状态,技术出身的骨干,占比仍超过五成,整个官厂健康有序的发展。
第三个阶段,死而不僵,庞大的规模让灭亡的传导速度即便是再快,也需要时间,不会顷刻之间垮塌,而这个时间会很长,这一步最显著的特点是,就是以利润为主导,这个集体的上层建筑构成里,技术出身的管理不足三成,主要集中在了市场为主。
一如此时的大明,万历维新,已经第十一个年头了,但在王崇古看来,还是亡天下的阶段,在死亡的边缘徘徊着。
打天下、坐天下和亡天下的三个阶段,泥腿子出身比例,成为了衡量是否会灭亡的一个标准,负责决策的人不懂技术,就像是军队行军打仗的最高决策元帅,不通军务一样的古怪。
朱翊钧批复了这本奏疏,下章礼部。
王崇古上这本奏疏,其实时间节点非常的敏感,因为正是会试阅卷的时候。
是否以此为依据干涉会试的结果,以出身区分进士眷录,立刻在京堂酝酿起了渲染大波,对此的讨论此起彼伏。
朱翊钧再次顶着蓬莱黄氏的名义出门去了,是否要以此为标准进行眷录,成为了京堂十分热门的话题,而贡院锁着大门阅卷,对外面的滔天巨浪并不知晓。
贡院阅卷的时候,无论发生什么,没有别人可以进入,即便是有急病,也会被抬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