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不铸币。
“所以,用油演示,而不是用水,是因为已经工程实践了吗?”朱翊钧极为感慨的问道。
这枚精美的银币,让朱翊钧感受到了意外的惊喜,原来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原理,而是有了实践的印证。
“是的,兵仗局制币厂已经用上了新的液压轧印机,预计在今年年底,我大明压制御用银币的产能可达到两百五十万银。”黄子复十分确信的回答道。
新技术带来的改变,让新的御制银币更加精美的同时,产量大幅提升。
这就是黄子复想要告诉陛下的结果,其实黄子复已经很保守了,兵仗局制币厂给了个三百万银的数字,黄子复稍微修正了一下。
这可是在皇帝面前,说谎是欺君,每一句都是军令状,大家都要担责的,所以少报一点,多一点冗余就多一点容错。
朱翊钧笑着说道:“大明一年可流入六百万两白银,二百五十万御制银币的产量,仍然不够用,只有每年能产六百万御制银币,才能说大明的白银不再形成新的堰塞,而之后提升产能,都是为了清理之前白银流入形成的堰塞,都是在还债。”
“仅仅从万历元年开始对泰西大帆船抽分开始,我们已经欠了十一年债了。”
大明白银流入形成了堰塞,堰塞在大明的大都会的地方,货币的集中,会导致贫富差距的加大,导致社会矛盾进一步的尖锐,而这个新的工艺,让御制银币的产量在快速攀升。
大明工匠们造假银锭的技术巧夺天工,只有制作成的银币,才是货币,银两的流通性远逊于银币,只有将白银轧印为银币,才能切实的让白银在全大明流通起来。
白银流入过少,大明没银子用,是坏事;白银流入过多,白银在大都会堰塞,也是坏事。
一年流入六百万两银,已经是万历九年的数据了,万历十年,大明流入了六百五十万两白银,随着大明远洋商行的回航,万历十一年的白银堰塞问题会更加严重。
“那么最后一个红绸布下盖的是什么?”朱翊钧好奇的问道,朱载堉讲清楚了原理,阐述了论证,并且已经有了实践,还有一块红绸布,引起了朱翊钧强烈的好奇!
居然还有!
朱载堉走到了最后一个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