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大明朝选择了四个阶段应对法,一直没有做出选择,一直到嘉靖十二年,也就是争贡之事十年后,才做出了加重海禁的决定,但为时已晚。
朱翊钧认为倭国的使臣会采用这种下三滥的手段,因为倭寇之前就用了这种手段,大明不得不防。
这也不是朱翊钧这个皇帝一个人这么想,用万士和的话说,就是:彼倭寇者,边夷贱类,不足以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古来以鱼鳖畜之,知小礼而无大义,拘小节而无大德,强必盗寇,弱必卑服,违失臣节,诛之可也;侵扰百姓,灭之可也;久长能为中国患,除之可也。有一于此,虽日杀万夫,不足为愧。
用万士和的说法,自古以来,对倭寇都应该像畜牧畜生一样对待,无论如何防范都不为过。
织田市对这种防备,也是无可奈何,大明已经足够温和、足够包容、足够讲道理了,大明以前也是一个温润如玉的君子,说话算话的正人君子,大明曾经在洪武年间设立过十五个不征之国,这里面除了一个埋伏大明军的安南被揍过一次,大明真的没有征伐过这十五个番国。
可实际上,正人君子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是异类。
大明很少以强权、武力,和周围番夷沟通交流,是谁把大明变成了现在这样?
大明已经足够好说话了,比大明更好说话的是昨日的大明,最好的条件也是之前的条件。
织田市身边都变成了宫婢,包括安全都是靠山妇,而不是护卫,这也不是尊重,是防备,即便是礼部官员前来沟通也是距离三丈之外。
织田市在经过了和礼部官员的沟通之后,她第一次对‘秽多非人’感同身受了起来,在大明,所有人都对她们避之不及,她们就是不可接触的秽多非人,只要有瓜葛就会不祥。
朱翊钧一直在等待着各地海防巡检们的意见,大明皇帝下章北镇抚司,北镇抚司下章到了各巡检司衙门,很快,在八月中秋来临之前,大明皇帝收到了各地的回函。
朱翊钧在下章北镇抚司的时候,就明确表示了,织田信长死了,也不会有任何的责任而言,确切的说,前往倭国给织田信长提供的保护并不包括保护。
各巡检司的回函上写满了忠诚,各地巡检司,尤其是在长崎的巡检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