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心力和离心力,就是南北对峙这个矛盾的本质矛盾。
“万士和认为,无论是莫氏、阮氏、还是郑氏、后黎僭主,都是离心力的代表人物,真正向心力在于乡野之间,对于安定生活极为向往的普通百姓。”朱翊钧看着手中的番国志书,认真思考了半天,才确信,万士和大概是对的。
安南这局面,打了五十六年了,恐怕还得打一百多年,还不如直接大火收汁,直接让他们打出一个结果更好。
朱翊钧之前已经下章给了两广巡抚王家屏,让王家屏领会精神,灵活执行。
一旦让王家屏灵活执行,王家屏真的会非常的灵活。
织田信长的回信很慢,大明到长崎总督府的通讯距离在渤海湾不结冰的时候,是七天,结冰的时候是十天,但是长崎到安土城的通信距离是一个月甚至更久。
在王崇古带领煤钢联营的西山煤局正式介入了液压轧印机的生产之后,大明的铸造银币的速度终于得到了快速提升,在工部的奏闻中,万历十一年年底,白银铸币的速度将会提升到四百万银,在万历十二年规模将达到六百五十万银。
万历十五年后,大明轧印银币的数量将会达到两千万这一恐怖的数字,万历十五年以后,大明就不必再担心白银因为铸币能力不足产生的堰塞在内帑的问题了。
当然还是会在大都会堰塞,银币向乡野之间疏浚,还需要生产关系的转变。
也就是说,再过两年,万历十三年起,大明皇帝就又可以放手去投资了,在此之前,内帑的投资,仍然需要谨慎,让白银在内帑堆积一下,堰塞是暂时的,生产力的提高需要时间。
到时候,大明就陷入了过去的困境之中,对白银的无限需求。
朱翊钧在八月十五这天,收到了来自织田信长的回函,织田信长愿意付出更多的报酬,而不是割让海关、都饷、银山等,织田信长的回复,是极为卑微的,愿意每年朝贡一百万银,而不是海权和银山。
大明礼部快速反应,打算驱逐倭使回国。
大明肯交流已经是莫大的恩赐了,居然还要讨价还价?!
大明礼部根本不惯着倭国使臣,选择了驱逐。
织田市百般哀求,最终拿出了兄长写好的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