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寒窗苦,才换来了一身的朝服,而这些吏员,天资不敏,考不中还能做官,怨气自然在心中堆积。”
“诚然,他们畏惧陛下,也畏惧元辅,不敢明面上反对吏举法,但他们可以在别的上面,阳奉阴违。”
“陛下,权力仍然在出身举人、进士的官员手中掌控,加倍执行,让事情失控,轻而易举,一旦形成了共识,新政危矣!”
朱翊钧思索再三,点头说道:“有理,但吏举法势在必行。”
吏举法,史书的上三个字,会彻底影响大明日后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命运。
吏举法,对大明真的很重要,万历维新,有了许多的新兴产业,户部审计吏员的缺口,算力不足,和民间抢人才,只是一个缩影。
大明生产力提高的当下,一定会遇到这种困境,民间越来越专业,朝廷因为僵化,会越来越不专业,朝廷就会失能,无法把控方向,畏惧风险,会陷入被动。
吏举法,就是解释这个困境。吏员提举为官,是大势所趋,无法完成,新政也就走到这里了。
李长春看了王崇古一眼,王崇古有点怪,作为张居正的政敌,此时的王次辅眼观鼻鼻观心,就跟老僧入定了一样,丝毫没有打算趁势追击的打算。
他本来打算自己提出来,王崇古跟进,自己不至于孤军奋战,但他的谋划失算了。
“臣有一言。”李长春深吸了口气说道:“陛下,还要更进一步的分而化之,无法形成共识,让官员来反对官员,才能让政令推行。”
“察举吏员的官员,可以在考成法中,获得一些优待,只此一条就够了。”
矛盾说给大明观察问题,带来了一个新的视角,那就是螺旋上升的历史,中原王朝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都在螺旋上升之中,大明也在这个上升下降的周期里轮回。
一旦王朝失序,跌穿了,破位了,就是引发改朝换代的危机。
既然是螺旋上升,自然要往前走三步,往后退两步,拾级而上,不断向前。
毫无疑问,相比较之前王崇古要用工匠阶级完全代替乡贤缙绅,王谦要用九龙大学堂的专业官吏代替儒家士大夫阶级,张居正的法子,往后退了一步,李长春的法子,又往后退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