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犹太人的评价实际上欧洲的文学家已经一针见血的描述了他们的真实人性:比如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
宠孙子的康斯坦丁可不想让孙子背上非洲酋长的名头,自己受点委屈当个东非王国君主无所谓,自己孙子不行。
3月份的斯维特王宫花团锦簇。
最后康斯坦丁率先搂上孙子,顺便数落道:“我的孙子可是霍亨索伦家族的继承人,德意志人的荣耀,怎么能和非洲那些野蛮人比较?东非王国这个名字太难听了,还是找个时间改掉的好!”
美式民主国家除外,顶层设计由一群商人把持,美国的政客被限制的死死的,像罗斯福那种强势总统只能出现一次,林肯,肯尼迪之流才是常态。
“弗里德里希?”
于是一家人又开始关于小王子的名字上开始讨论,不过取什么名字就比较复杂了。
恩斯特顺从的说道:“改,不过先等两年,我认为1880年再换国名比较合适。”
斐迪南大公说道:“真是一个有意思的说法!”
在恩斯特看来,经济虽然是政治的基础,但是政治显然高于经济,这种情况恩斯特最熟悉,前世有钱人确实显得很厉害,但是他们在“贵族”面前没有任何优势。
“是的,我们的先祖弗里德里希三世,将霍亨一词冠在索伦家族的前面,使得后来的霍亨索伦家族在欧洲发扬光大,我也希望小弗里德里希未来在把霍亨索伦家族带上一个新的台阶!”
在比较传统的国家,实际上犹太人都成不了气候,但是美国偏偏是最不传统的国家,如果没有两次世界大战,欧洲贵族话语权不衰落,那恐怕欧洲普遍的反犹社会风气也不会有太大改变。
王宫内,一家人正围绕着一个新生命团团转,恩斯特的第一个儿子诞生了。
莎士比亚和巴尔扎克等欧洲文人,先不管他们立场如何,他们都是能透过社会现象发现人性的文学大师,所以对犹太商人的描述很符合社会现实。
恩斯特握紧了妻子的手,开玩笑说道:“他可是生下来就注定成为未来东非的大酋长。”
“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