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轻甲,这样才能确保马匹的负重不会太重。
即使是重骑兵,行军的时候也不会披铁甲,都是捆扎好了放在备用马的背上驮着。
此时此刻的赵云,也是穿着一件类似皮甲的双层袄,保暖效果非常好。
袄子外层是刚鞣制过的羊皮,比胡人那种直接拿生皮革裁切的袄子要柔韧性更好,能保存的年限也更久。袄子的内衬则是熟丝绸缎,当然如果是普通士兵的皮袄的话,内衬就是廉价的生丝粗帛。
内外两层之间,夹着的填充物是梳洗净化后重新晒干的羊毛——诸葛瑾在让军中裁缝们赶制这批夹袄时,一开始也想过直接填塞棉花,无奈这个时代棉花还没普及,连作为观赏作物的“白叠子花”都找不到几盆,只好作罢,最后改用干燥后蓬松的羊毛。
羊毛作为填充物的保暖效果,是绝对不比棉花差的,只是羊毛作为动物蛋白产品,比植物纤维素产品成本高得多。
要产出同样分量的羊毛和棉花,所需的土地面积能差十几二十倍。一亩地种出来的棉花分量,相当于十几亩草原养羊剪下的羊毛。
不过眼下条件不允许搞棉花,加上渔阳边市今年收进来很多羊毛、毛纺业却还没来得及开始建设,那就正好挪用一下,也算是为将来量产棉袄做些技术积累。
华夏大地上,此前并没有“棉袄”这种东西存在过,就算将来有了棉花,也得让做衣服的裁缝花时间适应这种手艺。今年先拿羊毛填充物练练手,练出一批裁缝来,也算是提前补足技术手艺短板。
而赵云和他麾下的部队,也是第一批“羊毛夹袄”的实物受益者。在十月初冬的草原上赶路,如果没有这样的装备,肯定会被大风冻得不适。
现在却好,赵云非常肯定,这种夹袄比直接用带毛羊皮做的大衣更御寒。虽然赵云也不懂其中原理,不知道这是因为“夹层内填充羊毛的区域,空气不再流通,更能保住热量不散失”。
赵云的骑兵就这样逶迤行军,不过半日,终于抵达了目标乌辽水边。
刚到河边,田畴赶忙通过看太阳、估算时辰等方式,大致确定方向,然后又观察了一下河水的流向,然后劝赵云沿着河往下游方向搜索。
“赵将军,我们这几日的行程,应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