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根支撑杆。
拉车的时候如果车速过快,只要放下把手,撑杆就可以撑住地面刹车,很便于山地运输时控制下坡惯性。
同理,如果是上坡,走了一段没力气了,想要停一下,也可以随时放手。但必须把拉改为推,这样也能刹住。
而除了这种跟后世工地水泥车一样的双轮车之外,马超还看到旁边另外一辆车,大部分结构跟这个一样,主要的区别只是在于只有中间一个轮子。
单轮的车,车体也更窄,通过性更好,货物的放置方式,则是如同挑担一样挂在车杠上,而不是双轮车那样放在车斗里。取消了车斗后,遇到极为狭窄的位置,就能直接把货担从车上挑起来,然后车货分过。
毫无疑问,这两种车,都是过去几个月来,诸葛亮鼓捣出来的。
不过其原型,则是去年下半年刘备入川之后,诸葛亮和大哥诸葛瑾在书信往还商议的过程中,诸葛瑾先给了他一些原型草图思路,然后诸葛亮再慢慢优化。
毕竟诸葛瑾是穿越者,不希望做“重复发明车轮”的蠢事。他有后世的经验,能把工地砂浆推车和独轮车的草图先给到二弟、让二弟以此为基础再往上迭代,何乐而不为呢这样至少省掉了诸葛亮前期的很多无用功。
更何况,这种双轮的推土车型,其实早在几年前,诸葛兄弟就涉猎过了,只不过当时是用葛公车缩小版、用来攻城时运土方填护城河的。
如今要用于山地运输,就需要再缩小好几倍,确保单人可以推动。而且要比攻城版更额外省掉防箭矢的挡板,因为山地运输不用考虑战场防御力,可以额外省掉很多结构。
虽然要改动的地方不少,但难度都不大,改进的思路和方向还是很容易想到的。
诸葛瑾在书信交流时,也特地没把话说满,只说这是一个随便想出来的方案,还很不完善,不要怕大刀阔斧改。他就是想充分给二弟发挥的自由,避免诸葛亮的想法被束缚住。
诸葛瑾可是非常清楚,历史上诸葛亮造出了“木牛流马”,但那东西没有留下实物,最后也越传越玄乎,后世的复原传闻多不可信。
既然如此,那就由他抛砖引玉,先把这两种车的原型思路拿出来,诸葛亮斟酌损益后,最终定型的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