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听说太尉如今安排了诸葛令君、在蜀中扩产蜀锦,广办织造。自古丝帛锦缎,也可作为以物易物的价款之用。
我大汉当年经营西域,从张骞、班定远开始,朝廷缺钱,便往玉门关大肆运输丝帛,由西域驻军以丝帛向当地胡人购买粮肉军需。将来,太尉若是真实施了直百大钱,只要以朝廷名义兜底,允许大钱换购蜀锦,或是别的官营紧俏货物,自然能稳住币价,不至于盘剥百姓。”
刘巴这番话里,也引经据典了一些历史论据,包括汉朝时西域的驻军是怎么解决钱粮军需短缺问题的。
当时的人都知道内幕——后世所谓的“丝绸之路”,其实主要就是汉朝把丝绸运到西域当军费,然后慢慢花出去了,就一站站往西流通。基本上每一次单笔交易,丝绸的交付距离都不会超过五百公里,但反复累积之后,就到了罗马了。
一直要到唐朝,丝绸之路才发展到有直接把丝绸全程运到拜占庭的商队。但即使如此,拜占庭买的丝绸里,绝大部分还是波斯锦和塔夫绸等离拜占庭更近的西亚国家的仿制品。真正唐朝原产的丝绸,最多只占拜占庭总进口量的一成。
因为有两汉西域军费方案的历史经验可以借鉴,刘巴这种熟读史书、博闻广识之人,也就不难想到用蜀锦来锚定新版大钱的购买力了。
而诸葛瑾在听了刘巴这番建议后,心中也算是稍稍揭开了一个谜团:原来早在刘巴时期,他本人就已经想好了这种锚定法,或者有了这一思维雏形。只是历史上刘巴死得早,这一招没有在他活着的时候用上,最后是诸葛亮执政时,才慢慢补全。
估计他也是为了情况危急的时候先装无辜收割一波,等浮财割得差不多了,再提出承兑的承诺、稳住长期信用底线。毕竟历史上刘巴刚提出直百钱时,可是刘备刚打进成都的时候,随后就爆发了汉中之战,益州都打得“男子当战、女子当运”了,如果不下点狠手,估计都挺不过那一波。
这一世,估计是因为情况不同了,刘备军没捉襟见肘到那种程度,刘巴也知道原始的直百钱方案太荒谬,这才一上来就把后招也亮了。
用一种硬通货来锚定信用货币的价值,就像“石油美元”那样。这种招数,对于解决通胀和信用货币贬值,肯定是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