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招一使,就等于直接把纯银币变成了“纪念币”,就跟当年汉武帝讨伐匈奴得胜后,发马蹄金和麟趾金。有了高层的信用背书,推广效果自然会快速铺开。
而且,诸葛瑾为了避免闲言碎语,还特地预防性地设置了“限额”,也就是给每个功臣一个用铜钱兑换银币的上限。
你铜钱再多,也只能换一部分。这样前几个响应得快的,拿到了更优惠的价格,也不至于比后来者占太多便宜,也就避免了人心的不患寡而患不均。
刘备不由感叹:“子瑜真是深谋远虑,连如何服众,如何避免患不均都想到了,孤无忧矣——
那就再说说第二种铜钱包银的吧,那种钱币有样品么具体如何铸造为何没有看到实物”
刘备感慨之余,话锋一转,也是关心起了诸葛瑾方案中的第二种货币,而且心中愈发好奇了。
对此,诸葛瑾也只能解释:“这第二种镀银的货币,制造起来比较复杂,更适合在豫章铜矿的原矿伴生提纯时就介入,具体的变化之理,一时难以对主公说清……我这里目前只有几枚镀得不太好的,但眼下还在改良技法,很快就能改好。”
诸葛瑾鼓捣出来的镀银铜币方案,涉及到一些置换反应的工艺环节,类似于历史上后来葛洪在《抱朴子》里写的“丹青涂铁得赤铜”,跟刘备解释了他也听不懂的,所以也就没必要解释太细了。
大领导哪里关心技术细节了。
当然了,汉朝原本也是有铜器镀银镀金的技术的。
直接固体金银往上贴的,叫“錾金”工艺,但那个太费手艺了,手工钱都比钱本身贵得多了,得让能工巧匠一点点贴,大批量生产是不可能的。所以不用担心将来有人用錾金法伪造银币。
至于那种直接用液态法把金银往铜器表面镀的工艺,对手艺的要求倒是低一点,主要是用了汞作为媒介,利用金银容易溶于水银的特点,借助水银把金银镀到铜器表面,再降温把金银析出、水银流掉。
具体技术细节不重要,但只要知道这种技术会产生不少有毒的汞蒸气,而且汞也有损耗,所以只是对工匠手艺要求低,耗材成本是绝对不低的,拿这种方法来伪造,绝对也是赔本的。可能花几千钱的本钱,才伪造出一枚价值几百钱的铸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