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眼见识了诸葛亮和黄月英设计的“打桩式挖井机”的威力和效率,王连、张裔等官员对于今年之内大规模扩建犍为郡井盐产能,已经是信心满满。
倒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亲自参与此物改良的黄月英本人,反而比这些人更冷静。
“这挖井机还是立得不够稳、不够平,每次放下重锤,都把限制锤子轨迹的铁棍摩得冒火星……怎么会这样而且锤得次数越多,火星摩得反而越狠
是了!定然是这挖井机的木架本身扎得不够深,此处地面浅表又松浮,锤得久了,基座松动倾斜。下次再立井,得在机架下面先打桩稳固,那还真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了……”
黄月英全靠自己跟着夫君琢磨机械多年的经验,很快总结出了问题所在,一边低声自言自语琢磨出了可能的解法。
机器的设计,在江州、在成都的时候,已经挺完善了,诸葛夫妇也在别处做过实验。所以挪到犍为郡汉安县当地实用之后、立刻出现新的问题。
懂得控制变量、分组排查的人,很容易就会想到,是工地的特定地质条件不好,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改良施工环节的工艺。
当然,在东汉,懂得控制变量、分组排查故障因素的人,肯定不多。但诸葛家的人,绝对个个都会,包括嫁到诸葛家的女人。
这种科学和工程学的思维,都是诸葛瑾在家中潜移默化普及了十几年之久的。哪怕家人们没有专门正式学过,耳濡目染久了,渐渐就养成这种思维习惯了。
黄月英还隐约记得,多年前,夫君在豫章钻研如何高效开采冶炼铜矿时,当时也是有很多刚琢磨出来的技术,在一处矿区好用,换了另一处矿区就不好用了。在铜陵县的矿区好用,到了鄱阳县就不好使了。
夫君当时还年轻,未及弱冠,想问题还没那么全面,一时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夫君和他大哥兄弟俩讨论切磋时,稍微喝了点小酒,大哥在微醺之际冒出一些极为凝练的教诲。说什么“排查问题原因,要从‘人机料法环’入手,一个角度一个角度慢慢排查,不要漏掉任何死角”。
夫君当时乍一听没听懂,就细细请教,他大哥便说“同样的技术,时灵时不灵,就要先从匠人有没有不当之举上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