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什么人。”
嘉靖皇帝对高忠吩咐道。
“是,陛下,新科进士还在观政,是否也要整理一份出来?”
新科进士除了一甲和魏广德外,都还没有授职,倒是刑部那一批近期可能会有人被授职外放,所以高忠想确认一下,毕竟这批进士里有二十多人跟着上了弹劾奏章的,在皇帝心里他们算不算大臣?
“单独列出来吧,找吏部要授官名录。”
说完这话,嘉靖皇帝看向那对奏章,完全没有听下去的想法,摆摆手,“都留中。”
依旧不给回复,不管是批准还是驳回,这是还要风波再闹大点的意思。
朝臣就是这样,有些事儿,皇帝一开始不给出回应,他们就会兴趣越大,不断的反复上书,不断的扩大事态。
要想平息,需要拖延很长时间,让他们都精疲力竭了才会消停下来。
放大事态,那就是先不做回应,等所有人都闹起来了再出手处理。
这也算是大礼议事件中,嘉靖皇帝认识到朝臣们的一个通病,别人为什么事儿上书了,他们就会跟着来,前仆后继的。
只要不是军国大事,现在的嘉靖皇帝应付起来都是得心应手的。
只需要拖一下就好,等朝臣们都闹起来,把各自的意见表达出来,想要处理就在上书高潮的时候出手。
否则出手过早,不管怎么选择,不免都会有人在背后叽叽歪歪的。
不想处理的也好办,那就一直吊着就行了,不理睬他们。
所以,这个时代嘉靖朝政务处理速度给人的感觉就是很拖沓,效率非常低下,但是在嘉靖皇帝看来,确实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莫管徽事。”
不知是有心还是无心,高守中在嘉靖皇帝跟前帮徽王说话的事儿,两天时间就传遍了京城官场,所有人在这个时候都看出来皇帝的态度了。
和前些年的情况完全相反,嘉靖皇帝这话等于放出一个信号——朱载埨完了。
更多的弹劾奏章如洪水般冲进了通政司,不得已内阁直接安排人在分拣奏章的时候,直接把弹劾徽王的奏疏全部按照之前的票拟内容在签发一遍就送往司礼监。
这个时候的严嵩、徐阶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