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中,让他们出海经商。
大明朝的海禁,其实禁的是民间,官方一直通过朝贡贸易和海外进行交易,也就是在本朝这一模式才因为一些原因被打破。
不过,魏广德话里依旧有矛盾的地方,那就是既然打算利用市舶处理掉南边官仓里囤积的财货,可另一边又让商人出海,谁不知道最好的商品都已经北运,留在南边仓库里的货物成色都不怎么样,到时候还怎么折现?
谁不知道,商人要是获得海贸之权,对外销售的自然都是上等物品,因为只有这些做工精良的产品才能卖出一个好价钱,他们才能获得更丰厚的利澜。
而朝廷收取的那些货物,有好有坏,好的都运到北京来了,差的才会被抛弃,留在那边的官仓,到时候有好的货物谁还会要这些差的。
张居正首先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在他看来,完全恢复市舶制度就好,没必要让民间也参与其中。
既然海贸有利澜,那为什么不把这个利澜留在朝中,全部都进入到朝廷的口袋里,何必让民间也来分一杯羹。
「其实,若是货物供不应求,那些实物都可以折银收取,各地又不是没有干过。」
魏广德只是轻飘飘一句话就回答了张居正的提问。
确实,明朝对实物是按照一定比例抽税,但是商户也可以选择折现,那就是用银钱来抵。
除了被赋予特殊用途的物品外,其实官府收到的实物成色整体都不高,或者可以说就是市面上难以销售的商品。
之所以这些东西明明不好卖还要被制造出来,主要原因就是成本低,可以用来抵税。
毕竟市场就那么大,东西生产出来不是全部都能卖掉,商人自然很会钻空子,好的坏的都做,把能卖的卖掉换钱,卖不掉就交给官府抵税。
或者说,那些抛弃在南方官仓里的东西,大多其实都是不值钱的玩意,都是商人和地方官员勾接起来糊弄朝廷的。
不过,那是在市场固定的前提下,当有了新市场,生产出来的瓷器、棉布等东西供不应求,谁还有时间去做这些不值钱的玩意儿,巴不得做出来的东西全部都卖掉,到时候折银交给官府,大家都省事儿。
之后,魏广德又和殷士谵、张居正讨论了其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