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进学,完全可以去官府在各地开办的官学学习,为什么一定要去书院。
“叔大兄,书院在民间影响甚大,你可要三思啊。”
魏广德不去回应张居正的话,而是真诚的提醒道。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机构,最早出现在唐玄宗时期,东都洛阳紫微城的丽正书院。
书院之名虽然出现于唐,但唐代的书院类似于后世的馆阁,并非教育机构。
作为民间讲学基地的书院出现于五代,北宋时期,以理学家为代表的知识阶层为了重振儒家文化,有意识地兴办书院。
而大明的书院有官办和私立之分,官办书院由地方官礼聘山长,私办书院自聘山长,须呈报官署备案,生员名额无定。
书院以自由研习为主,集众讲授为辅,山长或名师讲经、讲文、讲诗无定期。
维持书院,则多由富商、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
这就让书院可以不受官府钳制,可以自由发展,于是自宋朝起,书院就是思想碰撞之地。
早年理学发展,就是走书院的路子推广,并逐渐成为主流。
而现今心血发展,也是走理学早年的老路,通过书院传播。
也因此,书院在中国士林中地位崇高,可以说张居正的奏疏一出,势必引得天下一片骂声。
不止是心学门人会反对,理学派怕未必会按照他的意思,选择站在他一边联手打压。
“吾所恶者,恶紫之夺朱也,莠之乱苗也,郑声之乱雅也,作伪之乱学也。
若不能铲除书院,则士林思想混乱,早晚要出大乱子。
以心学泰州派做目标,就是因为他们思想过于激进,批评理学,抨击腐败,败坏朝廷名声。”
张居正继续说道。
不自觉,魏广德手微微一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何心隐药丸”。
是的,张居正一再提及泰州学派,其实就是在给魏广德提示。
现在泰州学派的领袖何心隐,他猛烈抨击专制主义,提出“无父无君非弑父弑君”的震撼观点。
魏广德和何心隐其实并无多熟悉,只是当初魏广德在家丁忧时,何心隐曾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