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穿云负责指挥,给这里的穿云搭载智能的指挥系统?”宋河问。
“对!”相晓桐点头,“这高度的优点是极度安全,很难打到,缺点则是距离太远信号延迟大,还有路线较固定,所以也就放三到四颗用于备用指挥,三四颗足以覆盖全球了。”
宋河点点头,继续往下看。
她甚至还列了月球上空的穿云轨道,倒也合理,毕竟月球的战争风险甚至可能比地球还高,各国也在陆续往月球发卫星,有卫星的地方必然该有杀卫星的穿云。
穿云的轨道高度分类结束了,接下来便是电力模型。
电力模型同样麻烦得一塌糊涂,穿云和穿云之间的电力传输,会随着距离变化而变化,同时每个穿云的故障率、电池使用寿命带来的容量衰减、围绕天体公转时被遮挡的阳光,甚至太阳本身的日珥日冕黑子耀斑,都会导致电力数据的误差。
一点点误差看似不要紧,但庞大的穿云网络会叠加成千上万个误差,必须设置一套减缓误差的系统,而不是累积误差的系统,否则小误差会不断累积导致全盘崩溃。
电力模型之后还有信号模型,复杂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是让穿云按照固定模式行动,还是接受信号指挥变轨?
指挥信号该设在哪里?不同距离穿云的信号延迟有多少?
个别关键穿云被打掉之后,信号通路是否会断裂?一条通路被断裂,该怎么调用附近的穿云补救?
一切必须有严谨的数学模型,要知道穿云和卫星在轨道上的速度高达每秒数公里,战场更是瞬息万变,哪怕半秒的误差都后果严重!
“饭都凉了!”相晓桐忽然用手捏着他耳朵喊。
宋河猛地从思绪中拔出来,低头看看满桌餐盒发懵,“啊?什么时候来的饭?咋不叫我?”
“早来半天了!跟你说话你一点反应没有,像聋子一样。”相晓桐无语地笑,“吃饭吃饭,吃饱再忙。”
宋河拿起筷子开吃,边吃边滔滔不绝:
“大框架你列的很好,但距离成品还太远,主要有这么几个模型还得叠加上去。”
“第一个是个体损伤模型,如果敌人有手段攻击穿云,穿云的不同受损状况会导致不同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