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变化,要考虑进去,但暂时还缺少相关数据。”
“第二个是扩容缩编模型,战时肯定会有大量备用的穿云发射升空,同时敌人也会不断击毁已有的穿云,怎么让数量急剧增减的穿云尽快形成稳定的作战网络,非常重要!”
“第三个是成本模型,不同硬件突破之后,单个穿云成本和性能的变化,以及建设的不同阶段,整个穿云群体的成本性能变化。任何时候成本都非常重要,打仗也是在打钱。”
“第四个是移动地面站模型,它比太空移动的穿云可能会更复杂,战时通过地面站给穿云大幅供能的话,地面站安全起见肯定不能固定在一个地方,技术成熟的话必然发展出移动地面站,就像移动导弹车一样来回跑,跑到哪里一刹车就能开工。”
“第五个是敌我识别模型,有过黑客黑进卫星的先例,可能也会有黑客黑进穿云,如果满天飞的穿云对身边同类没有一点戒备,很容易被大规模屠杀,所以这道保险必须得有,发现友军炮火后该怎么处理。”
宋河滔滔不绝,一口气列举了十多个待补充的模型。
相晓桐听的头都大了,难受地用手插进头发里,幽怨地望着他。
“暂时就想到这么多,回头再慢慢补充。”宋河终于说完,嘴都说累了。
“咱们现在最麻烦的事情是,不确定的数据太多。”相晓桐道,“尤其不知道硬件进展如何,新设计的穿云性能如何,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数据变了,所有东西都要跟着变。”
“没错,这是个大难点,但同时也是显示咱们数学家价值的时刻。”宋河道,“郭教授的文件里,对不同硬件的升级已经有展望,咱们就按照展望,算一个合理值出来,告诉他们增加什么硬件的性能回报最高,指导他们加大相关方向的投入,而不是浪费时间在一些没效果的硬件上。”
“咱们真能搞得定吗?”相晓桐可怜巴巴,“感觉要累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