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局势瞬息万变,很多时候胜败只在一念之间。
齐军援兵抵达之后,双方的兵力趋近相等,回到同一个起跑线上。
但是如果要细究区别,齐军的士气显然要更高一些,根源在于两军对这一战的心理建设完全不同。
景军的问题不止在于骄狂,从蒲察等人到下面的每一个普通士卒,他们潜意识里就将萧望之率领的淮州军看做瓮中之鳖,纵然知道想要绞杀这支齐军不容易,但这只是具体战术上的考量,而没有战略层面上的准备。
简而言之,他们没有想过己方处于下风时要怎样抉择。
淮州军则截然不同,从一开始他们就知道有可能遭遇景军的埋伏,所以能够从容退守鹿吴山。
再之后的种种发展,都和萧望之的计划如出一辙,他们主动在山下列阵出击,景军只能被迫迎战,随即援兵顺利抵达,大齐边军完成局势的逆转。
一边是主动求变,一边是被动应对,此消彼长之下,胜负的天平逐渐倾斜。
更不必说景军自身的一系列问题在战事中暴露得很明显,譬如各军主将过于自信,蒲察只派出五千骑就想挡住齐军援兵,结果损兵折将动摇军心。
倘若在知道齐军援兵行踪的那一刻,蒲察亲领万骑南下阻挡,在他的指挥下景军骑兵未必会踏进那个简单的陷阱,齐军援兵的挺进也做不到那般顺利,这对主战场形势的影响不言而喻。
另一点,景军各军隶属繁杂,虽然蒲察是名义上的主帅,但是其他几人显然不是特别服气,这种情况在景军占据优势的时候没有太大影响,然而一旦战局陷入均势甚至是劣势,步调不一致将会成为景军致命的弱点。
便如此时此刻,蒲察在做出决策后亲率铁骑阻截齐军骑兵,然而主战场上景军的几大部分却出现了脱节的状况。
在先前的围攻中,景军采取牢城军在西、效节军在东、术不列和陀满乌鲁统领的防城军步卒在南的三面夹击之势,毕竟齐军的北面是鹿吴山,没有足够的空间让景军摆开阵势。
当齐军援兵出现,蒲察意识到对方逐渐占据优势,继而做出让牢城军掩护侧翼、防城军撤出战场、效节军断后的决定,只要他能稍微挡住齐军援兵,协助己方步卒完成阵型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