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鰲坠三山,鲸吞九服,獯入金商,穹居未央。圜颅尽仆,方趾咸僵。大夫反首,徙我平阳。主忧臣哭,于何不臧!”14
王夫之《读通鉴论》:1“愍帝之西入长安,必亡之势也。”;2“况素不知兵、徒以名义推奉之愍帝乎?智者知此而已;而愚以躁者,乃挟天子为孤注,而诮人畏沮,不量力,不度势,徒败人国家,岂有救哉!”
晋国是三国曹魏末期存在的一个封国,在位2任,自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十月司马昭首次接受晋公之封起,期间咸熙元年(公元264年),加封晋王,到咸熙二年(公元265年)继任的晋王司马炎篡魏为止。
历史
三国时,曹魏君主曹髦曾于甘露三年(公元258年)五月封司马昭为晋公,建立晋国并设置相应官府机构,加九锡,司马昭九次推辞,这件事停了下来。[1] [2] 甘露五年(公元260年)四月,曹髦再次下诏加封晋公,司马昭又推辞。五月,曹髦被弑,[3] 司马昭不得不再次推让封晋公、立晋国的封赐。[4] 嗣后即位的曹奂又于景元元年(公元260年)六月[5] [6] 、景元二年(261)八月[7] [8]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二月[9] [10] 进行相同的封赐,都被司马昭拒绝。[11] [12]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司马昭兴兵伐蜀,屡屡获胜,曹奂又下诏加封司马昭为晋公、建立晋国,司马昭在辞让后终于接受,晋国于是建立。
咸熙元年(公元264年),司马昭加封晋王,增封10郡,晋国疆土加上之前的10郡共20郡。[14] 咸熙元年冬十月,命抚军大将军、新昌乡侯司马炎为晋世子。[15] 咸熙二年(公元265年)五月,进世子为晋太子。八月,司马昭薨,谥晋文王。晋国太子司马炎袭位。[16] 十二月,司马炎篡位,改国号晋,史称西晋。
封邑
根据曹奂的诏令,晋国的国土共计包括并州的太原郡、上党郡、西河郡、乐平郡、新兴郡、雁门郡,司州的河东郡、平阳郡、弘农郡,雍州的冯翊郡,南边到华山,北边到陉山,东面到壶口,西面越过了黄河,方圆七百里,都是春秋时晋国的旧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