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十个月的时间,对于周彦来说,自然不用着急,本来配乐介入就比较迟,前期也没什么准备工作。
但是艾伦里克曼却十分重视,而且他并没有把周彦单纯地当做配乐师,毕竟周彦是个优秀的导演、编剧,他也希望能够从周彦这里得到一些有用的建议,跟拍摄有关的。
三人聊天的内容,已经完全超出了配乐的范畴,从剧本编写到后面的拍摄,艾伦里克曼跟周彦请教了很多问题。
周彦本来对艾伦里克曼的印象就不错,而且也挺喜欢《冬天的访客》这个剧本,所以对于他的请教,周彦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有些时候,自己一个人想事情,总是容易遇到推动不了的情况,但是多几个人一起讨论,就会豁然开朗。
艾伦里克曼也是,之前很多他自己想不通的问题,跟周彦还有艾玛汤普森聊了一会儿,就想通了。
毕竟在电影方面,不管是周彦还是艾玛汤普森都要比他经验更足。
聊着聊着,周彦也忍不住多延伸了一些,说起了一些具体的问题。
“其实第一个镜头这里,你设定的是女主的母亲走到了女主的家门口,但我认为,可以换一个画面,比如女主母亲走在一望无际的雪地上,这样不仅镜头更好看,而且也能体现女主母亲的匆忙以及长途跋涉。”
其实艾伦里克曼在剧本里面的设计,也体现出了女主母亲的长途跋涉,比如女主母亲满脸通红,气喘吁吁。
艾伦里克曼用了很多文字来描述这一个镜头,如果只是把剧本当做小说来读的话,肯定是没问题的。
但是这样的设计,拍出来就未必好,因为在视觉上不够直观,对观众的刺激也不够。
而周彦给设计的这个镜头,可表现的东西更多,也更加直观。
最主要的,是好看。
镜头是否好看,对一部电影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在镜头的处理上,其实还要更加简单一点,因为拍这一幕,只要固定镜头就行,直接套用经典构图便可。
把雪地跟天空的交界线放在画面三分之一处,而角色的脚放在三分之二处,这样把画面分割成三等分,是很多电影惯用的构图。
艾伦里克曼听了周彦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