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这些画廊说的算。
剩下的就是世界上成千上万家不知名的小画廊了,他们就像一家家开在社区里的艺术小型艺术博物馆,对公众免费开放。
在欧美的很多国家,人们是有逛画廊的习惯的,一些很小型的私人画廊每天都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画廊就像是公园、咖啡馆和电影院一样是人们日常休息的场所,老人来这里散步,年轻人来这里进行第一次约会……如果看到中意的作品,他们也会愿意会支出一些看上去很昂贵的花销。
仰光是一坐外国人非常非常多的旅游城市,这样的历史可以追寻到上百年前。连著名的作家奥威尔或者毛姆,人们都戏称他们为半个缅甸人。
每天仰光河上漂的全都是载满外国游客的豪华游轮,这些人中有些人都已经家族好几代都把缅甸当作度假胜地了。
顾氏书画铺的日常收入也大多是这些外国游客提供的。发达国家的人们更爱去画廊,其实到不一定是艺术细胞的问题。
根本的原因其实很俗气,因为他们普遍更富裕。
“疯了嘛?画廊里一幅画家画了两个月手绘的油画要卖3000美元,网上类似的印刷品只要30美元,加5美元还多送个画框!”——这是人们的正常心理。
家里你爸妈都要饿死了,你还拿着每个月微薄的薪水去买高价油画,这不叫高雅,这叫傻【哔——】。
顾为经听说过歌剧圈里有个定律——“一个城市人均gdp到达一万美元,是歌剧行业兴起的开端。”
十九世纪的英国,二十世纪的美国、八十年代的rb、两千年以后大陆的各大主要城市,歌剧都开始变的百花齐放,就是这个道理。
艺术品相关市场其实大多遵循大差不差的规律。
最后就是数量多如牛毛的微型画廊了,那是真正的大浪淘沙,美院还没毕业,两三个人在租间房就也敢称自己为艺术品画廊,绝大多数人几个月就散伙了。但也有例外,高古轩就是拿着75美分在阳台上卖海报起家的。
这张画值500美元么?当然值,也当然不值。
一张画作是否能卖上高价,三分看画作本身的水平,另外七分则要看市场的认可度。
如果说这张画是阿道夫·门采尔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