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道:“你说的这四种假设,我就从最简单开始推演。
假设4:这种情况我认为是人类飞船离开太阳系能遇见的最大概率事件。
气态行星,是主流行星,人类目前发现的行星有一半以上都是气态行星。对于这样的行星,人类登陆行星可谓痴心妄想。
如果这艘恒星级飞船在耗尽它的燃料前只能到达这样的一个环境,只能祈求多福啦。”
薛梦问:“这种环境设定,文明没法继续?”
“如果飞船能够拥有自我循环的生态系统以及超级智能的人工智能系统,文明可以维持最低限度的延续,但是,它最终将走向灭亡,时间应该不会超过200年。”
“为何?”
“气态行星的卫星碎片,资源可利用率极低。作为封闭运行的飞船,它一定会折旧老化出故障,生存循环系统最终走向崩溃。寄托于这套系统的微弱文明最终走向灭亡。”
薛梦听得一脸惊讶。
这种情形,谷洪江直接判了文明死刑。
“假设3:这个推演可以参考人类在火星发展的轨迹,不过唯一区别是文明的太低。”
“噢?”
“人类登陆火星到目前也有几百年,而如果把它看作一个独立的文明,规模依然很小。而事实上火星上的人类基地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完全的独立运行。
如果飞船着陆在一颗类似火星这样的岩类行星上。文明大致可以分这么几段,第一段,扎根阶段;第二段,发展阶段;第三阶段,繁荣稳定阶段;第四阶段,向外寻求扩张阶段。”
谷洪江不慌不忙在电脑上输入相应的参数,然后说道:“这一切的前提是文明的火种能够熬过第一阶段,飞船上的文明火种首先是要在这颗外表贫瘠的星球上复制飞船那套基本生态循环系统。我就默认你的设定是飞船物资足以坚持一年。
在这个过程,以我们人类目前最先进的智能体机器人为例,它可以在行星表面从事最基本的矿类探寻,矿石采集,建筑体搭建等基本工作。扎根阶段首先是建造微型矿选厂及冶金厂等。
在有限的生产力下,预计会花费5~8个月搭建最基本的生产作业环境,一座人类外太空基础基地初见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