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大宋小农民 > 第825章 农民与土地(2/3)
,是自由身。

    即可以参加科举,步入仕途。也可以从军,加入行伍。

    当然,也可以做生意,学技术。

    历史上,总有一个印象就是所有的流民,指的就是农民。

    这其实是不准确的。

    农民者,要先有地。哪怕这地,是一亩或者一分。只要有地可以种,就没有挨饿的农民。

    多数流民的组成,是失去土地的百姓,居住在城镇的,无工而做的百姓。

    想明白挨饿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复杂。

    就是每次战争时,士兵的粮食从哪里来的呢?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曹操纵马,踏了青苗,他要自刎而谢罪天下。

    这里不去讨论曹操。而是说,在三国这样混乱的时代,是谁在坚持种地呢?他们的产量如何呢?

    答案很简单,就是农民在种地。产量足够自己吃,还有剩余缴税。

    也许啊,古人并没有穷到那么不堪。

    前提是,你真的有地。这个地是真真实实属于你。

    安国百姓都在等着夏麦丰收。金黄的麦田,给了他们生活有力的保证。

    这些麦田,只需缴纳很少的税赋。藏粮于民,是潘小安一贯的政策。

    潘小安对于治理一个国家,并没有细致的概念与方法。

    但他始终坚持,与现有的朝代相反的路去走。这样即便走的不对,也绝不会重蹈覆辙。

    就好比田亩。

    百姓们对自家的地,总是精细的管理。

    他们认真的翻地,把土壤晾晒,名为熟地。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更大程度的消灭地里的虫卵。

    他们辛勤的锄草,就是为了减少草对主粮营养的掠夺。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这道理,连陶渊明都懂得。

    而增加地肥,百姓们更是有着很多办法。最为基本的就是歇地。

    歇地有这样一些办法。一是种一季,歇一季。

    一是交换种植:今年种地瓜的地块,明年改种花生。又或者全都种上大豆。

    再有就是加肥。没有化工肥料时,最常用的就是草木灰。

    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