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话,自然是极有说服力的,殿试的文章贾雨村也看了,很精彩,从传统文人的角度看,贾琏那篇殿试的文章的前半部分,简直就是大逆不道。伱瞎说什么大实话?后半部分,贾雨村认可言之有物,不像其他考生,只是从古书中找一些空话填进去。
林如海也感慨道:“不知道的,还以为琏儿的文章是个经年老吏所作。”
贾雨村点头表示认可,没有多年的基层打磨,不可能看清楚这个社会的底层本质。
贾琏心道【这些道理,我中学就开始学了。】(ps:70后初中要学政治经济学的。)
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只要掌握了,套进任何一个时代,都不难分析出相应的阶-层。
当人类社会以国家的面貌出现后,治理成本就是绕不过的问题。
所谓的降雨量四百毫升线,限制了农耕文明向北扩张的说法。也是个成本问题。
乡贤治理地方的形态,那也是为了节省成本。因为朝廷无法供养那么多官员。
从制度角度看,诞生的那一刻未必是最佳的,但一定是最适合当时情况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能一点一点的改良,大概是能慢慢的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
皇权时代所谓的改良往往造成的后果就是加剧社会撕裂,激化矛盾冲突。
因人成事,也因人废事。
这些话贾琏不会说,说出来也没人给他点赞。贾琏考虑的就是自己这一生,没想太远。
发展生产力这种事情,一个人玩不转的。还有就是新技术,真未必能推广开的。
别说人力成本极低的大周,即便人力不足的不做人的带英,也发生过大规模砸机器的事。要知道,那可是重视商业的带英。大周朝这种农耕为主的国家,想什么呢?信不信你前脚造出飞梭+蒸汽机,后脚江南织户就能团结起来,砸了你家的场子。
朝廷可以容忍列强开着战舰打开门户倾销工业品,你一个本地人也敢这么做?
在扬州呆了三日,贾琏携贾敏、黛玉一道登船北上,母女二人也没太夸张,学贾琏一样,只各自带了一个丫鬟。
来的时候要赶路,回去的时候自然不用了,贾琏走的不紧不慢的,生怕累着贾敏和黛玉。贾雨村在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