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不是等被人打上门了,被动的应对。彼时,若主明臣贤,或有奋起直追的机会,若君上暗弱,又或权臣当道,内乱不止,必有灾殃。
具体怎么做,贾琏也给出了建议,利用英法之间的矛盾,居中获利的同时,学习西方先进的一面,发展水师,引进技术,发展工业。时机成熟,先南下,控制南阳,扼住海上通道马六甲海峡,择机东进,染指新大陆。
最后的综述,通过向外拓展,获取大量的财富,缓解内部矛盾,利用新的工商阶层,制衡士绅。此举若成,可定未来三百年之安。
承辉帝看了会不会觉得夸张,贾琏已经顾不上了。法兰西使团的机会要是错过了,跟大清错过大英使团有什么区别呢?如果承辉帝错过这个机会,贾琏今后真要躺平了,还努力奋斗个屁啊。在工业化面前,农业国家被吊打的历史,绝对会重演的。
承辉帝看完之后,久久不语,让裘世安取来一个锦盒,将贾琏的奏折放进去收好。
并嘱咐裘世安,此奏绝对不可外传。
一份奏折,直接将使团事件,上升到了未来国家发展路线的层面。
这是贾琏的目的,却大大的出乎了承辉帝的预料。作为一个传统的希望有所作为的君王,他还是想从陆地上做文章的。但贾琏却在奏折里提到了一个问题,治理成本。
太祖用的是先打一顿,再羁縻。好处是成本不高,坏处是一个不好就造反。
从西域到南疆,越是边远之地,这一类问题越多。三边也是如此,经过几十年的反复,如今基本稳定了,但这算是比较近的。
太上皇年间,基本出于守成的姿态,煌煌大周显露疲态。
承辉帝登基后,有心重振大周,但却要面对内部各种问题。如今贾琏却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路径,内部问题先放一放,出去找新的机会。一旦有了新的增长点,内部问题自然被掩盖。
嗯,承辉帝是不知道有句话,相信后人的智慧。
实际上很多问题在发现之初解决不了,可以确定到皇朝灭亡,问题依旧存在。
承辉帝大力的支持下,孙化贞在两江搞出那么大的动静,仅仅是为了把欠税收上来,如果要触及土地的问题,那不得天下沸反盈天么?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