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的问题不是这个吧?这都拐哪去了?好像觉得说的有那么一点道理。
好在贾琏继续道:“无论怎么变化,从一个国家的角度看问题,稳定都是最重要的。稳定才有发展的机会,乱世人人自危,没心思发展,全想着怎么保命了。所以,儒家是不是在愚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保证稳定,如何以最低的成本保证稳定。自秦以来两千年,历朝历代治国的思路本质上都是人治。当今世界各国的治国之道,本质也都是人治。区别在于,法在治国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大小不同。”
承辉帝觉得自己听懂了,又好像没听懂,如懂。
算了,还是把话题拉回到原来的轨道。
“国舅的案子,朕思来想去,不得要领。你跟朕说实话,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贾琏听了眨眨眼,平视承辉帝,语气平稳道:“陛下不是有答案了么?”
承辉帝点点头,自言自语:“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后人引申为皇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朕与你说实话,本朝太祖留有《手记》一书。其中有言,治国最理想的状态乃是法制,然则法制与人性相悖,甚苦之。”
裘世安不知道从哪弄来了茶几和座椅,摆在院子里,又摆上茶水,承辉帝坐下后端起茶杯喝一口:“国舅之案,李亨建议禁足三年,朕总有意难平之感。”说着话,承辉帝示意贾琏坐在对面,动手推过去一杯茶。
“陛下不必苦恼,太祖都说了是理想状态,这个国家是人组成的,但凡是个人,都会有七情六欲。法律的执行依靠的是人,不是没有感情的机器。法律本身也不是绝对公平的,所以才有春秋诀狱。法律可以无情,执行法律的人却不能无情。微臣以为,国舅之案,罪在执法者。如果一开始顺天府拒绝出动官差抓人,并第一时间上奏,必不会有后面的麻烦。其次,大理寺如果能秉公执法,而不是知法犯法,陛下也不至于落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三皇子的处置,以微臣之间,略有不足,微调一下,给苦主多一点补偿更为合适。”
贾琏说完后,承辉帝内心难以平静,这次的阅读理解不难,还是忍不住问一句:“为何要多赔偿,而不是依法惩处呢?”
“苦主有家人的,该案影响的不是苦主一人,而是整个一家子。既然如此,为何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