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移动能量塔简直就是雪中送炭。
采矿队可以将其部署在作业现场附近,科考队能够带着它深入极地探险,就连前线部队也能依靠它在前哨站建立温暖的庇护所。
虽然覆盖范围有限,但比起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硬扛,这七百米的温暖半径已经堪称奢侈了。
随着能量塔的点燃,恒温力场覆盖,所有正在忙碌的工人都不由得长舒了一口气。
珀菲科特开出的薪资确实都不低,足够让这些人在冰天雪地里依旧继续工作,但如果有的选择的话,大家还是更喜欢待在恒温结界的怀中。
围绕着这座小型能量塔,营地已经初具规模。
用积雪混合着砂砾堆砌而成的围墙呈环形包围着整座神庙遗迹,这种就地取材的建筑方式既节省了物资运输的消耗,又能在极寒环境下提供良好的防风效果。
在围墙内侧,错落有致地分布着数十座大小不一的冰屋。
这些半球形的建筑完美诠释了罗夏的希波尼亚人应对严寒的智慧。
每座冰屋都由切割整齐的雪块垒砌而成,接缝处用雪水浇灌冻结,形成浑然一体的坚固结构。
有些较大的冰屋还巧妙地开凿了通风孔,既能保证空气流通,又不会让过多的寒气侵入内部。
在这种极端寒冷的环境中,这种传统建筑方式确实是最便捷、最适宜的临时居所。
毕竟,持续零下数十度的极寒气温,加上随时可能袭来的狂暴风雪,让搭设帐篷变得完全不切实际。
普通的帆布帐篷不仅无法抵御刺骨的寒风,更可能在暴风雪中被连根拔起。
而冰屋不仅能提供相对稳定的室内温度,其相对圆润的外表还能让呼啸的寒风顺势滑过,大大减少了被暴雪掩埋的风险。
营地中央最大的那座雪屋内,珀菲科特正俯身在一张临时拼凑的工作台前。
台面上铺满了从神庙墙壁上拓印下来的壁画与文字,每一张拓片都浸透着古老而神秘的气息。
能量塔的恒温结界与一旁升起的火炉让室内保持着适宜的温度,但呼出的白气在冰冷的空气中凝结。
“这段文字讲述的是女神用冰霜为信徒净化灵魂的仪式……“学者小心翼翼地指着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