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制,实行共和制度。
也正是因为这种制度,才让欧洲的实力远超大清帝国。
在欧洲仔细了解过君主立宪制后,他也有想过在大清国实行这种制度。
因为他知道,唯有大清国改换制度,才有可能让大清国强大起来,不再遭受西方列强的欺负。
但当他留学完回到大清国,重新成为大清王爷的时候。
看到大清的政局,他又退缩了,绝口不提君主立宪的想法。
因为他非常清楚,想要在大清国施行君主立宪制,必然会遭受到极大的阻拦,根本就不可能实现这一制度。
他哪怕是权倾朝野的摄政王,也无法改变政体,这一点他是知道的。
一旦他提出君主立宪制的想法,原本支持他的顽固派大臣肯定会纷纷倒戈,不再支持他。
到了那个时候,他连自己的权力都保不住,更不用说改变制度了。
“1912年2月4日,段祺瑞率第一军全体将领致电清政府。”
“共和是顺应潮流的好事,北洋军上下都支持共和,谁要是反对共和,北洋军就对他宣战。”
“如果朝廷不同意顺应共和的潮流,那北洋军就要进京以武力相威胁了。”
“此时的大清王朝已基本失去了整个中原汉地,名义上归属大清的也只有东北、西北、西南等少数省份。”
“而绝大多数军队也随着各省的独立脱离了清政府的掌控,地盘可以说是基本没了。”
“算上名义上还效忠清政府的军队也寥寥无几,不要说对付南方的革命党,就是面对袁世凯的北洋六镇也根本不够。”
“死撑下去被人推翻是必然的,如此的话也自然没有什么好下场。”
“倒不如趁着自己手上还有点筹码的时候主动认输,把自己卖个好价钱,得到优厚的退位待遇,这对于当时的清政府来说就是唯一且理智的选择。”
“于是到了1912年2月12日,重压之下的隆裕携六岁的溥仪在养心殿举行了大清的最后一次朝会。”
“朝会期间,隆裕宣布清帝退位,并在逊位诏书上最后一次盖上了皇帝大印,清朝就此灭亡。”
听到清朝灭亡,袁世凯成为中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