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至四十岁这段期间,他在河南目睹过当时的藩镇之变。
在信州上饶为陆羽新开的山舍题过诗,后来又在苏州与诗人韦应物唱酬。
由中原而江南,行踪不定,却是除去写诗以外,并没有其他什么事业可以记述。
贞元七年,孟郊四十一岁,才在故乡湖州举乡贡进士,于是往京应进士试。
可能就是在这次应试期间,他结识了李观与韩愈。
两人的性格都异乎流俗,是他们订交的基石。
孟郊固然比韩愈年长十七,写诗笔力也足与韩为敌。
但他命运坎坷,仕途多蹇。
所以反倒是他因为得到韩愈的表扬推崇,才诗名大振,成为韩愈这一诗派的名士。
孟郊四十六岁,奉母命第三次来应试,才得进士登第。
元和初,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定居洛阳。
贞元十七年,孟郊五十一岁,又奉母命至洛阳应铨选,选为溧阳县尉。
溧阳城外不远有个地方叫投金濑,孟郊往往去游,坐于水旁,徘徊赋诗,以致曹务多废。
于是县令报告上级,另外请个人来代他做县尉的事,同时把他薪俸的一半分给那人。
唐宪宗元和元年,河南尹郑馀庆任盂郊为水陆运从事,试协律郎。
自此,孟郊定居于洛阳立德坊。
他的生活是到这时候才富裕一点,可以免于冻饿了。
元和九年,郑馀庆为兴元尹,奏孟郊为兴元军参谋,试大理评事。
孟郊闻命自洛阳往,以暴疾卒于河南阌乡县,终年六十四岁。
“夜半时分,孟郊孤枕无眠,举杯向月,自遣述怀。”
“帝都显而易见待不下去了,长安不仅米贵,房租更贵。”
“孟郊只好告别好友韩愈李观,前往徐州,临行作诗赠别。”
“字里行间透露出无尽苦楚,令人读之心碎。”
“孟郊回到昆山,跟母亲呆了不到半年。”
“于贞元九年再入长安,参加第二次科考,结果再次落第。”
“一个人失败一次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了一次又一次。”
“贞元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