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待他一口气将全诗读尽,不由得心花怒放。”
“此等文章,将战场局势之紧张,气势之凶猛,形式之严峻,场面之悲壮,描写得淋淋尽致。”
“韩愈读罢,连衣带也不解了,连忙出门相迎。”
“就这样,年仅18岁的李贺,以一首《雁门太守行》扣响了韩愈家的大门。”
“紧接着,李贺又以过人的才识顺利通过了府试。”
“但正当李贺兴高采烈去领举进士的解状时,却被告知有好事者举报他父亲名中的晋字与进同音,犯了忌讳,应当取消举人资格。”
“忌讳一事,可大可小,追究者更是少之又少。”
“很可能是有人嫉妒李贺的才华,于是便从中作梗。”
“李贺为此据理力争,韩愈听之也大为恼怒,立刻写下一篇《讳辩》为其辩驳。”
“最后府尹被他们说动,发放了李贺的解状,让他去参加下一阶段的考试。”
“元和三年,李贺的名字俨然出现在了进士的榜单上。”
“那一刻,李贺激动的心情难以言喻。”
“他苦作诗书,夜以继日,甚至呕出心乃已,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施展抱负。”
““原以为,仕途之路就此平步青云,没想到,迎接他的却是当头一棒。”
“同样的理由——晋同音进犯忌,断送了李贺的科举晋升之路。”
“李贺与韩愈人微言轻,这一次,饶是两人再怎么辩驳也于事无补。”
“进士资格被取消,数年辛苦功亏一篑,这对李贺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他才华横溢,本应在朝堂之上拥有自己的一番天地,却不曾想大好前程因小人构陷而就此夭折。”
“为此,李贺曾一度消沉。”
“人心的险恶,制度的荒谬,令命运如同一双无形的手,生生压制住他的才华和光芒。”
“那年秋天,韩愈和好友皇甫湜来探望李贺,经两人的宽慰,李贺逐渐走出阴霾。”
“临别时,李贺当场作了一首《高轩过》为两人送行。”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正如诗中所言,现